1. 首页 > 自考材料

刘德学历好吗?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创业时代。

面对着高速发展的商业模式和高新技术刘德学历,不断有人带着梦想入场刘德学历,也出现了不少挑战与失败。投资人和创业者刘德学历,作为这个时代的亲历者刘德学历,往往有很多幕后故事值得被讲述和聆听。为此,@头条科技联合风险投资机构@GGV纪源资本推出#创业内幕#系列微访谈,从9月19日起,每周四上线一期,用文字讲述那些最真实的创业故事。

9月19日第一期,我们邀请到小米集团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组织部部长@刘德和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小米早期投资人之一@童士豪Hans共同回忆一下小米成立初期的那些事。

提起小米,互联网手机公司、高性价比、智能硬件、最年轻的500强......这些都是现在贴在它身上的标签。然而回到它刚成立的2010年,“硬件+互联网服务+新零售”的“铁三角”商业模式却受到了不少人的质疑。即使是投了钱的童士豪,在最初听到这一模式的时候也是无法置信。而放弃有保障的工业设计师的好工作加入小米的刘德也表示,“在小米早期,我认为小米90%的人,不管是合伙人还是普通人,都没有充分地、完全地理解这件事。”

刘德学历

以下是访谈实录:

让我们回到小米刚成立不久的2010年,@刘德,那时刘德学历你是学历背景很优秀的工业设计师,而当时小米只是一个初创公司,当时为什么愿意放弃有保障的好工作加入小米呢?@童士豪Hans,你是小米最早的投资人之一,而那时几乎没有人相信它能击败手机行业的传统巨头,你当时是出于什么原因做出的投资决定呢?

@刘德:很多人问过这个问题。回忆当时的状态,我首先认为小米是一个巨大的机会——那时37岁了,如果你不再做一次的话,40岁以后就干不动了。

第二个原因是,我当时觉得这个团队足够强,合伙人里其实每个人都比我强,你作为里面的最短板肯定是最占便宜的。

第三点是巨大的激励,我记得雷总说,可能雷总都忘了,雷总说,刘德要不出来干吧,四年一亿美金,四年拿钱走人。这算教会了我们下一步怎么鼓励或者“忽悠”其他的创业者加入。不管怎么样,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次机会。

@童士豪Hans:当时雷总跟我聊了一个多小时,我从一开始的无法置信,到发现这之中有机会花了大概一小时的时间。他是怎么说动我的呢?第一件事情是,未来十年手机会代替PC,成为最重要的最常用的工具。

第二句话是,当下做硬件的公司不了解用户。对于用户提出的产品建议,他们要么不听要么反应极慢,市场需要一个能快速迭代的公司。

第三,如果在线上卖,把省下来的钱和渠道的钱都反馈给用户,他会很高兴会帮我们传播。

第四,互联网巨头现有业务的毛利很高,广告很赚钱,电商虽然辛苦,但是毛利也高,所以手机是毛利不高的事,费时间而且还有库存压力,所以互联网巨头不会轻易进入这个领域,我们是一帮无邪的创业者,所以有机会,没有包袱。

我记得那时候有资深的投资人讲过,小米要成功,除非诺基亚、摩托罗拉全垮掉,否则不可能的。

@刘德,你在小米做过手机供应链,跑过银行关系,还组建了小米生态链部门,这些工作内容与你本来的专业千差万别。你在从0到1做这些工作时,是如何转换自己的角色的呢?

@刘德:我们当年做供应链的时候,我清楚地记得雷总找我谈话的那个早晨,他说现在这个供应链没人做,要不你干?我说我不懂,他说要不你干,要不我干。我说老大,你要这么讲,我就试试。我说讲好了,我干不好、干赔了,不能怨我和兄弟们,因为这都是拿着投资人的钱。

雷总当时原话是:刘德你放心,你就是拿钱打水漂,我们也不会怪你的。所以我就开始做供应链,当然一干起来你才会发现,一分钱打水漂也不行。

再比如做银行关系的时候,我们也是用“不得不”的心态去探索。这些都可以说明,所有事情都是探索出来的,我们最开始只是工程师,我们只会设计、写代码,但是忽然有一天创业了,我们就需要解很多题——银行关系,政府关系、供应链关系、投资人关系,我们就是这么成长过来的。

所以回到那个问题,我们怎么有这种角色转换,首先就是“不得不”,你被放到那个岗位上了,就得干,你总是会在其中发现机会的。

@刘德,你之前是工业设计师出身,在面对设计概念与实际产品之间因考虑成本而导致的落差时,你通常都是什么想法呢?

@刘德:我做了比较多这种妥协。有的时候屁股决定脑袋。我带设计团队的时候,就不会妥协,要追求最好的设计,这时候就需要跟供应链博弈,跟技术团队博弈,跟成本博弈。当我不完全负责设计部门了,而是负责一个巨大的业务板块,逻辑就变化了,就会去给设计团队压力:你们能不能妥协一点?以至于我们的设计师团队跟我说:德哥已经不是一个设计师了,德哥是个庸俗的商人。所以其实要真正做好一件事、一个产品,是非常综合的事情。

九年的时间里,小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功走上上市的道路,@刘德 @童士豪,你们二人认为这一路过来,小米做对了什么事情?

@刘德:第一是机会找对了——移动互联网巨大的机会,这是个换机潮。如果你想想哪个品牌走在前面、哪个走在后面,就会发现每差一年情况都完全不一样。那时候我们判断说,手机在未来五年、十年,它会像一个器官一样,人是离不开它的,离开一会就会慌,今天看起来确实是这样,但是要在八年前做这样的判断其实好难。

第二是产品对了。做智能手机、配置很高的,极客的手机和产品。

第三是模式对了。做高性价比的手机,完全用线上的模式。

说老实话,在小米早期,我认为小米90%的人,不管是合伙人还是普通人,都没有充分地、完全地理解这件事。那时候就是雷总做决策,大家相信,玩命地干,不像今天我们复盘的时候,大家都是专家了,但早年的时候只有一个明白人,他想明白了,我们大家听了个七七八八,觉得是对的,于是乎执行,基本是这么个过程。

@童士豪Hans:一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看好小米,觉得全世界没有一家做手机的创业公司能做起来,就算是在中国这么大的市场,机会也不大。雷总自己41岁的时候想去赌一把,他自己的压力也很大。他之前已经是成名的天使投资人,也至少带公司上市过,如今要从头再来,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也很清楚这次创业的话,必须要有利益分,才能够吸引很多人跟他一起干,增加成功的机会。

铁人三项的想法一开始就有雏形了,只不过没有像现在这么清楚,但是小米知道必须要自己做手机,硬件、软件都做才能保证用户体验是好的,以及必须选互联网为销售渠道,要足够有性价比高才会有机会,这些重要的思维逻辑在一开始就已经有了。

我还记得小米第一次手机发布会的时候,当听到手机定价1999,全场都站了起来,大家都非常激动。之后的三四个小时之内就卖出了45万台,那个感觉超好。但是雷总并没有头脑发热去增加库存,公司开始听取大家的意见考虑做红米。这个策略很聪明,当年山寨手机在2G、2.5G时代都是非常活跃的,在3G时代就不出现了,就是因为小米自己做了一个“山寨”。所以这种下决心做出一个不是一般人能够作出的决定,是很不容易的。

小米成立于2010年4月,@刘德,你觉得当年的创业环境跟今天有很大的不同吗?

@刘德:我觉得中国的创业环境应该分两段看,而小米是一个拐点。在小米之前,我认为很少有创业者知道怎么融资,甚至不知道还可以找融资。小米给大家打了个样,正因为雷总对创业整个过程都是熟悉的。这是第一个拐点。第二个是创业环境的改变在2014年一下子就出现了,尤其是智能硬件创业的全国狂潮。

雷军作为小米的灵魂人物,@刘德 @童士豪Hans,你们二位是如何看待他的?

@刘德:我跟雷总经历了从陌生人到亲密战友的过程。我对他最大的印象就是勤奋,因为要跟一个勤奋的老大一起工作也挺痛苦的。老大勤奋,你总不好意思偷懒吧?老大没下班,你不好意思下班吧?

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神,勤奋是一个重要的成功潜质。第二个看法是,雷总对大的战略判断是非常精准的,手机这件事情背后就是对移动互联网大战略的判断,小米生态链又是对IoT的判断,雷总他的战略性判断力是非常强的。第三是,我觉得他相对仗义。老大不管是分股票还是对朋友,都相对仗义。有时候有人做的事情对不住他,他会觉得,算了。但是当他觉得他欠别人人情的时候,他会说,这不行,这个人情我们要还。

@童士豪Hans:雷军能在重大决定上面能够作出对的判断,而且成功几率比较高,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小米在这几件事情如果没做对的话——没有红米、没有生态链、没有线下开店等等一环环,今天不会是这个样子。而这些在一开始根本是不可能想出来的,我相信我们所有人都没想到小米能够做成今天300亿美元市值的规模,很多时候是边打边看、边调整、边学、边反思再走下一步,要保证判断对的次数过失败的次数。所以小米这一路走过来,有团队大家一起的努力和雷总的指导,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事情。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自考学历提升报名_自学考试信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123kaoshi.com/zikaochangyong/11396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