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自考报名时间

中学历史年代事件难学吗?

中学历史年代事件

俯瞰徐汇中学崇思楼(摄影:寿幼森)

上海是一座萦绕着优秀近代历史建筑之美的都市。徐汇中学、光明中学、市三女中、延安中学、复旦中学等不少中学校园里中学历史年代事件,都藏着各美其美的优秀近代历史建筑。徜徉其中中学历史年代事件,书声朗朗间扑面而来的是文化之醇、学风之郁,而这些优美的建筑所镌刻出的波澜壮阔的百年教育画卷,更能将人深深打动。

美好的环境塑造人。这些饱经风霜的历史建筑,不仅仍在用作教育空间,其外在风貌、内在精神、人文脉络、环境基调等对于心灵的浸润和涵养是“看似无声胜有声”的。它们不仅承载中学历史年代事件了“风声、雨声、读书声”,经历了近现代教育的筚路蓝缕,还在继续肩负“传道、受业、解惑”的历史使命,将家国情怀不断注入一批批栋梁之材的灵魂深处。

徐汇中学:

百年崇思楼呈现法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见证西式教育在上海起步

今天位于虹桥路68号的徐汇中学,其前身是创办于1850年的徐汇公学。这是天主教耶稣会在中国最早创办、完全按照西洋模式教学的中学,被誉为“西洋办学第一校”,迄今已有170余年历史,几乎与上海开埠同步。再往前追溯,它原初是流浪儿童临时收容和教育场所,后正式改为学校,取名徐汇公学。

徐汇公学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知识分子,从普通教师、译员、职员、工程技术人员到教育家、科学家,对上海乃至中国的近现代教育影响深远。这所学校也是上海早期西式教师的培养源头,尤其在1905年废除科举后,它为培养中国所急需的新式教育队伍作出了贡献。学贯中西的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地质学家翁文灏、著名翻译家傅雷,都曾在这里就读。马相伯是该校最早一批学生,于1851年11岁时入学,1872年任徐汇公学校长,后于1903年创立震旦学院,培养了大批精通中西学的学者,1905年又与严复、袁希涛等创立中国最早的爱国大学——复旦公学。

中学历史年代事件

崇思楼是徐汇公学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建筑,也是校园的主体建筑。它是因学生数量续增而新建的校舍,由比利时神父兼建筑师第斯尼设计和督造,1917年奠基,1918年落成,1992年被命名为“崇思楼”。

崇思楼外墙为砖石砌筑,高四层,以红色砖墙为主基调,内部以木结构为主,属法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建筑面积约5500平方米。立面为横向三段式构图,稳健端庄。底段为一层,由红砖与花岗岩相间砌筑,与上部楼层和而不同,更为突出其坚实沉稳的“基座感”,墙柱之间采用双连拱窗,窗楣上带有巴洛克式卷涡装饰中学历史年代事件;中段为二、三层,墙柱转换为贯通两层的科林斯柱子,柱头装饰纹样为茛苕叶纹样;顶段为屋顶层,原为孟莎式屋顶,装有法国式老虎窗,窗楣改为三角形及半圆形山花,富有节奏与韵律。1994年,崇思楼列入上海市首批优秀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名录,2014年又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百年沧桑,历久弥新。今天的崇思楼在使用中继续焕发着光彩。独特的建筑风格,使得影视剧组经常在此取景拍摄,场面热闹非凡。此楼三层还有一个大礼堂,能容纳约八百人在此开会,后经改建,成为学校美术教室和美术展览室。如今一楼用作汇学博物馆,主要展示学校的发展历程;二楼是汇学书库,珍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崇思楼不仅是一座历史建筑,也是徐汇公学本身,更在不断书写未来。

中学历史年代事件

崇思楼细节

市三女中:

哥特式美国学院风格建筑五一楼和五四楼,折射上海建筑的风格转变

位于江苏路155号的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简称市三女中,是蜚声海外的名校。它的前身可追溯到100多年前近代上海最著名的两所女子中学——圣玛利亚女校和中西女中,1952年两校合并命名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宋氏三姐妹、周叔苹、顾圣婴、黄蜀芹等杰出人才都来自这所学校。

市三女中有两座优秀历史建筑——五一楼和五四楼。最受人关注的是五四楼,原名景莲堂,建于1935年,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属于哥特式美国学院风格。建筑平面为倒T字形,采用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立面简洁朴素,所有的窗户整齐而有秩序地排列着,墙面采用水泥砂浆仿石涂料。屋顶采用双坡硬山形式,并开有11个三坡老虎窗,中间三个、两边各四个,由沿沟落水。建筑主入口设在南面正中的位置,有三个彩色尖券玻璃窗,入口门厅的装饰豪华气派,尽显威严气质。穿过门厅后可直接进入一层大礼堂,礼堂两侧也都有着尖券式彩色玻璃窗,上面的装饰图案和正门的相同,光线透过彩色玻璃窗射入室内,形成独特的光影效果。

中学历史年代事件

市三女中的五四楼由邬达克设计(摄影:寿幼森)

五一楼,原名海涵堂,位于五四楼的东侧,原为学生宿舍楼,由教会和师生们共同捐资建造。建筑的平面呈马蹄形,南北对称,建筑风格和五四楼十分相似,都采用了红白主色调,立面上的窗户整齐而有秩序。底层正中是小礼堂,礼堂左右两边是走廊,分别通向宿舍区的楼梯。走廊由十根白色的水泥柱子支撑,柱子和柱子之间的门洞形成了柔和优美的弧线,与五四楼的门洞风格完全一致。屋顶同样为双坡硬山顶,22个老虎天窗也是尖顶红瓦式。

五一楼和五四楼是市三女中的标志性建筑,整体风格简洁质朴,装饰细节简约凝练,反映了上世纪30年代上海建筑正在经历的从古典到现代、从繁琐到简洁的转变历程,这在当时不仅与全球同步且更为先进。

中学历史年代事件

光明中学:

山字形布局的折衷主义教学大楼,成为西学东渐的场所、中法友谊的纽带

光明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名校,也是近代西学东渐的重要活动场所。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86年法租界公董局在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63号开设的法文书馆。创办起因是给华籍巡捕传授法语,以便更好地执行公务。1911年,因校舍扩建,法文书馆搬迁到宝昌路(今淮海中路),并改名为中法学堂。1913年又在敏体尼荫路(今西藏南路)建造新校舍。学堂为三层,平面最初呈凹字形内廊式布局。建筑整体带有浓郁的法国风貌,属于新艺术运动和罗马复兴混合而成的折衷主义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在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的欧美国家盛行一时,也称集仿主义建筑。建筑师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中学历史年代事件

1923年因增设小学部,学堂的东翼又新建了一栋与西翼对称的三层建筑,同属折衷主义风格,与原有建筑浑然一体,整体的平面结构由原来的凹字形变为山字形布局。整栋建筑外墙是清水红砖墙,白石灰勾缝,立面以竖线条构图为主,采用落地长窗,各层窗为长方形,外加百叶。分层装饰有白色腰线,端庄而简洁。三层屋顶前上方,原有法文“法公董局设中法学堂”,现为“光明中学”四个字。

此外,这幢大楼的建筑式样采用了古罗马半圆形拱券结构。拱券结构,是古罗马时代最典型的建筑特征。它除了有良好的竖向承重和结构稳定性,也是古典装饰美学的构图基础。无论天气如何燥热,一走进大楼首层的拱券敞廊里,顿觉凉意满怀。一代代学子们就是在这冬暖夏凉的大楼里,从美食、建筑、服装等多维度学习法国文化。

中法学堂1946年更名“中法中学”,1951年更名“光明中学”。由于光明中学延续了传统的法语教学,自1986年起学校便将法语增设为第二外语,1995年被国家教委指定为中法两国政府教育合作项目中学法语教学执行单位之一。今天,光明中学更是成为了中法友谊的纽带与桥梁。

中学历史年代事件

延安中学(初中):

欧洲古堡式三层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竟由曾经的英国兵营转身而来

延安中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46年的真如中学,由地方绅士集资创办,后迁址延安西路,1954年更名为延安中学,意为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真如中学为何会迁址到延安西路,这其中还有一段小小的故事。

1949年6月11日,真如中学的校长王亚文到华东警卫团去见朋友,当时华东警卫团的驻扎地是延安西路601号的原英国兵营。兵营的主楼是一栋英国城堡式建筑,场地中央是一片大水塘,环抱在四周的铁皮房和木板房是战士的营房。王校长一到这个地方,顿时觉得整体环境闹中取静、十分静谧优雅,如果稍加整饬,作为校园真是再合适不过,于是就将兵营改为学校的想法告诉了宋时轮将军。在宋时轮的协调下,部队营房改为中学校园,极大地改善了真如中学的办学条件。不久后,市军管会文管分会将学校易名为延安中学,成就了军民共建、教育优先的一段佳话。更值得一书的是,将历史建筑用为校园,也成就了老旧建筑合理的保护与利用两结合,为今天的延安中学铺垫了浓墨重彩的历史底蕴。

中学历史年代事件

今天的延安中学(初中)北楼起初为英国兵营主楼,距今有百余年

今天的延安中学(初中)北楼,即原英国兵营主楼,建于1917年,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是一幢欧式三层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原建筑为二层外廊式,后来加建一层混凝土平台。建筑西侧有一圆形楼梯间,似一座城堡,北侧也有一半圆体房屋,窗子开得很小,似一座碉堡。南面一、二层为简洁的层叠式柱廊,底层为多立克式柱廊,二层为爱奥尼式柱廊,这些柱廊的比例与形体,无不显示出和谐、统一而又完美的形象。廊顶为混凝土平台栏杆,走廊上的落地窗门顶均为半圆形拱券,外墙面为模压水泥混凝土墙面,具有石料的感觉。

北楼在成为教学楼之前,使用功能经历过几次大的变化。它最初作为英国兵营在使用,1941年日寇入侵租界后,该楼就成了外国侨民的关押处。抗战胜利后,又曾作为国民党军队的兵营。直到1949年真如中学迁来后,它又变身为一座中学教学楼,原本的士兵营房也被改为教室。1999年,这座有着传奇历史的教学楼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复旦中学:

古色古香、有着单檐歇山屋顶的校史馆,前身为有着近120年历史的李鸿章祠堂

复旦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与复旦大学同根同源。1905年,中学历史年代事件我国近代爱国教育家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建校初,即设中学科,1909年改为中学部。1912年复旦首席校董、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授令,批准将李鸿章祠堂(简称“李公祠”)用作复旦公学校址。1917年,复旦公学设大学正科,改名复旦大学。中学部改为私立复旦大学附属中学。1922年大学部迁址江湾,中学部仍留在李公祠。1930年冬,行政院和教育部决定,沿用李公祠为复旦中学永久性校址。

李公祠始建于1904年,1906年竣工。位于法华乡海格路,今华山路1626号复旦中学校内。它是盛宣怀为了纪念李鸿章逝世,奏请清朝廷在上海建立的公祠。祠内主殿额书“丞相祠堂”。堂对面为戏台;东有假山,山上树立着一尊高出常人、身着大清官服的李鸿章铜像;旁边是御碑亭,有三块御碑,并定春秋二季行祭祀礼。后来为了纪念复旦公学第三任校长李登辉(后任复旦大学校长),李公祠更名为登辉堂。

中学历史年代事件

今天复旦中学的校门(视觉中国)

李公祠的大门由德国建筑师设计,将欧式风格与中国古典牌坊相结合,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大门的顶上覆盖着琉璃瓦,龙脊兽吻,显得气势轩昂。后来李公祠大门成为了复旦中学的校门,却因年久失修而损毁。在复旦中学建校百年之际,学校按照李公祠大门原样重建了校门。与李公祠大门的建筑风格不同,李公祠本身为檐角飞翘的典型中式木结构建筑。高耸的屋脊上雕刻着龙的图案,还有“万代公候”四个大字。建筑为单檐歇山屋顶,出檐较为深远,南北立面都是高大的花格木窗,通透明净。门前是宽敞高大的廊檐,充分体现了中式建筑的特征。

李公祠经历百年风雨,原有的建筑构件已经破损残缺,2004年经过全面修复,现用作复旦中学校史馆。2004年4月,李公祠作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被列为上海市不可移动文物。

中学历史年代事件

由李鸿章祠堂转身而成的复旦中学校史馆(视觉中国)

作者:谢建军(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建筑系副教授)、周一文(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建筑系硕士研究生)

编辑:范昕

策划:范昕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自考学历提升报名_自学考试信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123kaoshi.com/zhibo/12589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