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自考报名时间

18云南大学历史学考研怎么样?

2015云南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九州

又名汉地、中土、神州、十二州,最早出现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18云南大学历史学考研的民族地域概念。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至迟自晋朝起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又称为“汉地九州”。

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顺序分别是18云南大学历史学考研: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但在周代时徐梁二州分别被并入青州与雍州,故而周代没有徐州和梁州。

2.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中心。设在齐国都城临淄稷门附近,故称稷下。建立于田齐桓公(公元前374-前356年在位)之时,经过威王,至宣王时最盛。稷下学宫招揽文学游说之士数千人,任其讲学议论,成为各学派荟萃的中心。淳于髡、田骈、慎到、宋妍、尹文、环渊、鲁仲连和荀况等著名人物曾期会于此。稷下学宫的设置,对当时学术的繁荣起18云南大学历史学考研了很大作用。

3.六条诏书

西魏时地方官员为政之六条标准。文帝大统七年(541年),丞相宇文泰欲改易时政,求强国富民之法。苏绰拟定为六条,史称“六条诏书”,其内容是:“先修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即要求当政者在处理政务时首先要端正认识,以身作则;宣扬教化,移风易俗;注重农耕,不违农时;选贤任能,不拘门第;断狱务明,赏罚务当;均平赋役,不可舍豪强而征贫弱。宇文泰对这一施政纲要很重视,颁令在全国施行,用作牧、守、令、长为政治民之准则。

4.金瓶掣签制

藏语“金奔巴”,奔巴即“瓶”。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廷为防止蒙藏贵族操纵大活佛转世,设立了“金瓶挚签”制度,特颁发两金瓶,一贮北京雍和宫,一储拉萨大昭寺。凡蒙藏大活佛如章嘉、哲布尊丹巴、达赖、班禅等转世时,均须将所觅若干个“灵童”的名字署于象牙签上,置签于瓶中,分别在雍正宫、大昭寺,由理藩院尚书或驻藏大臣督掣定,此后遂成定制。这一制度的建立标志着驻藏大臣权力的进一步提高,加强了清政府对蒙藏地区的统治。

5.海国图志

鸦片战争后魏源编写的地理著作。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时,为了解西方情况,抵御列强侵略,请人译述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记叙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1841年,魏源受林则徐委托,以《四洲志》为基础,又参考其他文献资料于1842年编成《海国图志》,50卷。本书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对洋务派、维新派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6.苏报案

清末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6月,上海租界的工部局派巡捕到《苏报》馆捕人,章炳麟和邹容先后入狱,发生了震动一时的“苏报案”。清政府要求工部局将章、邹等引渡,解送南京审讯。列强担心这会影响他们在租界内的特权,拒绝引渡。最后由租界会审公廨,判决章炳麟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二年。“苏报案”发生后,革命分子将《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收集在一起,题名《章邹合刊》,各地交相翻印,进一步扩大了革命思想的影响。

7.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18云南大学历史学考研怎么样?

1946年国民政府和美国代表在南京签订的条约。1946年11月,由外交部长王世杰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南京签订。主要内容是:(1)两国人民可在对方全境内自由居住及从事各种职业,并且在经济上享受国民待遇。(2)此方商品在彼方享有不低于任何第三国和彼方本国商品的待遇。(3)两国船舶可以在彼方开放的任何口岸、地方或领水内自由航行。中国领土向美国作了最大限度的开放。

二、简答题

1.简析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虞朝文化在中国东南地区太湖流域的华夏文明早期文化类型,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5300-4500年左右。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良渚文化遗址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处余杭区瓶窑镇。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虞朝子民聚居的地方。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2012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8年,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宋朝的官职差遣

官、职、差遣制度是北宋实行的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官即官名,如尚书、侍郎之类,只是一种虚衔,作为叙级、定薪俸之用;职亦称贴职,是授予一部分文官的荣誉衔,并无实际职掌,如学士、直阁之类;差遣才是官员所担任的实际职务,故亦称职事官,枢密使、三司使等,属于此类。一般官员则在所担任的职务之前,冠以“判、知、权、管勾、提举”等字眼,如判寺事、知州、 提举常平等,以示差遣。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3.简述洪亮吉的人口理论

洪亮吉(1746~1809年),初名洪莲,字君直,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市)人,清代经学家、文学家,毗陵七子之一。

祖籍安徽歙县,生于常州。乾隆五十五年,高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守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家中,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1)洪亮吉提出古人生活的“饥寒界限”。洪亮吉经过仔细推算,得出一人一年需田地4亩、布五丈的封建社会生存的“饥寒界限”。

(2)治平之世人口的增长常快于以土地为主的生活资料的增长。洪亮吉认为治平之世的人口增长二十倍的同时生活资料(土地)只增长三五倍,必然出现“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的局面。

(3)人口增长超过了“饥寒界限”产生的社会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生活资料匮乏,生活水平下降。②人口增长过快导致通货膨胀。③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社会动乱。④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洪亮吉从自然和人为想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洪亮吉的人口理论在中国人口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突破了传统只是覅恩智的治学范围。扬弃了传统人口思想,在中国人口思想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

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洪亮吉的人口思想没有收到社会应有的重视。

4.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条约规定日本对中国巨额赔款的勒索,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倍。清政府除了加重搜括外,被迫大借外债, 使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投资设厂,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条约的签订致使日本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对中国的影响:甲午战争及其签订《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之举,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条约的签订致使日本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 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也给中国人民敲起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成为中华民族觉醒的真正发端。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2)对日本的影响: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在日本近代史上可以说是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向殖民强国过渡的转折点。甲午战争,日本打败了中国,一跃而成为亚洲的强国。从此列强对它另眼看待,英国同意与它签订同盟条约,视为平等伙伴,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开始跻入帝国主义的行列。日本从甲午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日本统治者正是利用了这笔巨额赔偿,在不变更封建主义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为它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打下基础。

(3)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甲午战争对远东国际政治的格局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甲午战争彻底地改变了中日之间的平等关系,使日本进入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行列。甲午战争打破了远东地区原有的政治格局,导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及至南太平洋地区长期的激烈的争夺。

三、论述题

1.论述西周宗法制

(一)内容。宗法制度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族家族制度,它构成了18云南大学历史学考研我国早期社会的等级阶梯,形成了我国奴隶社会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到了西周时期,这一制度和分封制结合起来,达到了较为完备的程度。

18云南大学历史学考研怎么样?

西周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

宗法制下有大宗与小宗之别。大宗与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对卿大夫而言又是大宗;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封地内对士而言又是大宗。大宗与小宗的划分和区别,明确了下级贵族臣服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

宗法制只适应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周代有“同姓不婚”的约束,姬姓贵族娶亲应娶异姓贵族的女子,而异姓贵族娶妻也多在姬姓女子中选择。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互为姻亲的密切关系,是宗法制的重要补充。

(二)意义。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2.论述明末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由来华洋人以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及通商口岸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政治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战争路线和各自所起的作用

(一)评价: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抗日的主战场,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这是由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正面战场的地位:

正面战场大型会战有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随枣会战、长沙会战、豫湘桂会战等20余次,此外,还有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军队伤亡惨重,其中海军几乎全军覆没。

第一,正面战场的作战,重创了日本侵略者的狂妄气焰,粉碎了其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由于中国坚持抗战,使日本逐渐陷入了“中国泥潭”而不能自拔的困境。

第二,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对敌后战场的建立、发展起到了支援作用。

第三,正面战场的顽强作战为中国赢得有力的国际地位(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做出了突出贡献。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协同作战,显示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意志、必胜信念和顽强的生存能力,使国际社会刮目相看,赢得了英美苏等国际力量的支持,更为结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敌后战场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是典型的人民战争,也是世界战争史上最艰苦的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坚决依靠人民群众、实行正确的战略方针,敌后抗日军民发扬了高度的英勇牺牲精神,以游击战、伏击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与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反“清乡”等)斗争,坚持和发展了敌后抗战,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开辟的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配合对日军形成战略夹击的战略格局,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2)敌后战场在战略相持阶段——1941年后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敌后战场逐步发展为全国抗战的主要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力军。

(3)敌后解放区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大反攻的起点和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战略基地。

(4)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扩大,挫败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挽救了抗战危局,促进战略防御阶段向战略相持阶段转变。两个战场同时存在,分散了敌人的力量,使其顾此失彼。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敌后战场在抗战中牵制了日伪的大部分兵力,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迷梦”,对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相持有重要的作用。对八年抗战的最后胜利起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贡献。

(二)相互关系:

他们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其目标都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不会使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而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

在战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仍坚持对日作战,但战略地位日益降低,敌后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国共双方在战役或战斗中的配合日益减少,但两个战场仍保持着互为支持的战略配合关系。

2015云南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九州

又名汉地、中土、神州、十二州,最早出现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至迟自晋朝起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又称为“汉地九州”。

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但在周代时徐梁二州分别被并入青州与雍州,故而周代没有徐州和梁州。

2.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中心。设在齐国都城临淄稷门附近,故称稷下。建立于田齐桓公(公元前374-前356年在位)之时,经过威王,至宣王时最盛。稷下学宫招揽文学游说之士数千人,任其讲学议论,成为各学派荟萃的中心。淳于髡、田骈、慎到、宋妍、尹文、环渊、鲁仲连和荀况等著名人物曾期会于此。稷下学宫的设置,对当时学术的繁荣起了很大作用。

3.六条诏书

西魏时地方官员为政之六条标准。文帝大统七年(541年),丞相宇文泰欲改易时政,求强国富民之法。苏绰拟定为六条,史称“六条诏书”,其内容是:“先修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即要求当政者在处理政务时首先要端正认识,以身作则;宣扬教化,移风易俗;注重农耕,不违农时;选贤任能,不拘门第;断狱务明,赏罚务当;均平赋役,不可舍豪强而征贫弱。宇文泰对这一施政纲要很重视,颁令在全国施行,用作牧、守、令、长为政治民之准则。

4.金瓶掣签制

藏语“金奔巴”,奔巴即“瓶”。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廷为防止蒙藏贵族操纵大活佛转世,设立了“金瓶挚签”制度,特颁发两金瓶,一贮北京雍和宫,一储拉萨大昭寺。凡蒙藏大活佛如章嘉、哲布尊丹巴、达赖、班禅等转世时,均须将所觅若干个“灵童”的名字署于象牙签上,置签于瓶中,分别在雍正宫、大昭寺,由理藩院尚书或驻藏大臣督掣定,此后遂成定制。这一制度的建立标志着驻藏大臣权力的进一步提高,加强了清政府对蒙藏地区的统治。

5.海国图志

鸦片战争后魏源编写的地理著作。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时,为了解西方情况,抵御列强侵略,请人译述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记叙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1841年,魏源受林则徐委托,以《四洲志》为基础,又参考其他文献资料于1842年编成《海国图志》,50卷。本书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对洋务派、维新派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6.苏报案

清末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6月,上海租界的工部局派巡捕到《苏报》馆捕人,章炳麟和邹容先后入狱,发生了震动一时的“苏报案”。清政府要求工部局将章、邹等引渡,解送南京审讯。列强担心这会影响他们在租界内的特权,拒绝引渡。最后由租界会审公廨,判决章炳麟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二年。“苏报案”发生后,革命分子将《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收集在一起,题名《章邹合刊》,各地交相翻印,进一步扩大了革命思想的影响。

7.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1946年国民政府和美国代表在南京签订的条约。1946年11月,由外交部长王世杰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南京签订。主要内容是:(1)两国人民可在对方全境内自由居住及从事各种职业,并且在经济上享受国民待遇。(2)此方商品在彼方享有不低于任何第三国和彼方本国商品的待遇。(3)两国船舶可以在彼方开放的任何口岸、地方或领水内自由航行。中国领土向美国作了最大限度的开放。

二、简答题

1.简析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虞朝文化在中国东南地区太湖流域的华夏文明早期文化类型,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5300-4500年左右。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良渚文化遗址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处余杭区瓶窑镇。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虞朝子民聚居的地方。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2012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8年,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宋朝的官职差遣

官、职、差遣制度是北宋实行的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官即官名,如尚书、侍郎之类,只是一种虚衔,作为叙级、定薪俸之用;职亦称贴职,是授予一部分文官的荣誉衔,并无实际职掌,如学士、直阁之类;差遣才是官员所担任的实际职务,故亦称职事官,枢密使、三司使等,属于此类。一般官员则在所担任的职务之前,冠以“判、知、权、管勾、提举”等字眼,如判寺事、知州、 提举常平等,以示差遣。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3.简述洪亮吉的人口理论

洪亮吉(1746~1809年),初名洪莲,字君直,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市)人,清代经学家、文学家,毗陵七子之一。

祖籍安徽歙县,生于常州。乾隆五十五年,高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守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家中,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1)洪亮吉提出古人生活的“饥寒界限”。洪亮吉经过仔细推算,得出一人一年需田地4亩、布五丈的封建社会生存的“饥寒界限”。

(2)治平之世人口的增长常快于以土地为主的生活资料的增长。洪亮吉认为治平之世的人口增长二十倍的同时生活资料(土地)只增长三五倍,必然出现“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的局面。

(3)人口增长超过了“饥寒界限”产生的社会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生活资料匮乏,生活水平下降。②人口增长过快导致通货膨胀。③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社会动乱。④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洪亮吉从自然和人为想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洪亮吉的人口理论在中国人口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突破了传统只是覅恩智的治学范围。扬弃了传统人口思想,在中国人口思想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

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洪亮吉的人口思想没有收到社会应有的重视。

4.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条约规定日本对中国巨额赔款的勒索,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倍。清政府除了加重搜括外,被迫大借外债, 使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投资设厂,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条约的签订致使日本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对中国的影响:甲午战争及其签订《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之举,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条约的签订致使日本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 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也给中国人民敲起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成为中华民族觉醒的真正发端。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2)对日本的影响: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在日本近代史上可以说是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向殖民强国过渡的转折点。甲午战争,日本打败了中国,一跃而成为亚洲的强国。从此列强对它另眼看待,英国同意与它签订同盟条约,视为平等伙伴,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开始跻入帝国主义的行列。日本从甲午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日本统治者正是利用了这笔巨额赔偿,在不变更封建主义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为它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打下基础。

(3)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甲午战争对远东国际政治的格局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甲午战争彻底地改变了中日之间的平等关系,使日本进入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行列。甲午战争打破了远东地区原有的政治格局,导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及至南太平洋地区长期的激烈的争夺。

三、论述题

1.论述西周宗法制

(一)内容。宗法制度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族家族制度,它构成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等级阶梯,形成了我国奴隶社会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到了西周时期,这一制度和分封制结合起来,达到了较为完备的程度。

西周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

宗法制下有大宗与小宗之别。大宗与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对卿大夫而言又是大宗;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封地内对士而言又是大宗。大宗与小宗的划分和区别,明确了下级贵族臣服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

宗法制只适应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周代有“同姓不婚”的约束,姬姓贵族娶亲应娶异姓贵族的女子,而异姓贵族娶妻也多在姬姓女子中选择。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互为姻亲的密切关系,是宗法制的重要补充。

(二)意义。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2.论述明末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由来华洋人以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及通商口岸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政治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战争路线和各自所起的作用

(一)评价: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抗日的主战场,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这是由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正面战场的地位:

正面战场大型会战有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随枣会战、长沙会战、豫湘桂会战等20余次,此外,还有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军队伤亡惨重,其中海军几乎全军覆没。

第一,正面战场的作战,重创了日本侵略者的狂妄气焰,粉碎了其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由于中国坚持抗战,使日本逐渐陷入了“中国泥潭”而不能自拔的困境。

第二,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对敌后战场的建立、发展起到了支援作用。

第三,正面战场的顽强作战为中国赢得有力的国际地位(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做出了突出贡献。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协同作战,显示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意志、必胜信念和顽强的生存能力,使国际社会刮目相看,赢得了英美苏等国际力量的支持,更为结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敌后战场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是典型的人民战争,也是世界战争史上最艰苦的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坚决依靠人民群众、实行正确的战略方针,敌后抗日军民发扬了高度的英勇牺牲精神,以游击战、伏击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与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反“清乡”等)斗争,坚持和发展了敌后抗战,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开辟的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配合对日军形成战略夹击的战略格局,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2)敌后战场在战略相持阶段——1941年后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敌后战场逐步发展为全国抗战的主要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力军。

(3)敌后解放区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大反攻的起点和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战略基地。

(4)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扩大,挫败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挽救了抗战危局,促进战略防御阶段向战略相持阶段转变。两个战场同时存在,分散了敌人的力量,使其顾此失彼。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敌后战场在抗战中牵制了日伪的大部分兵力,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迷梦”,对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相持有重要的作用。对八年抗战的最后胜利起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贡献。

(二)相互关系:

他们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其目标都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不会使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而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

在战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仍坚持对日作战,但战略地位日益降低,敌后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国共双方在战役或战斗中的配合日益减少,但两个战场仍保持着互为支持的战略配合关系。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自考学历提升报名_自学考试信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123kaoshi.com/zhibo/14367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