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自考报名时间

外国哲学历史怎么样?

1.什么是哲学?

人人皆言:哲学出于希腊语,本意即是爱智慧。

然而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苏格拉底早已明言:哲学之所以是爱智慧,就在于思考存在这个问题。

苏格拉底对阿德曼托斯说:“一个人的思考若是真正转向外国哲学历史了存在,就无暇向下留意人类的事物,也不会因与他们争斗而充满妒忌和坏的意愿。相反,他所见和所专注的,是整齐规划的事物,是永远处于同一种条件下的事物——这些事物彼此间不行不义,也不会遭受他者之手的伤害,而全都处于理性的秩序之下。”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思考的是世界的本源问题,就是凝视存在之为存在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凡能得知每一事物必然如此的终极原因的知识,必然优于次级的学问。”

2.什么是哲人?

哲人自然是思考存在问题的人。

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曾定义哲人:“热爱智慧的哲人渴望整全的智慧”。

巴门尼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存在”概念的人,“存在”概念,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印度、西方,都是人类文化知识体系与哲学的核心和本根。从这个意义上讲,巴门尼德是当之无愧的西哲鼻祖。

巴门尼德出生于公元前540年左右。比老子大概小30岁,他出生富豪之家,曾以立法者的身份为他的母邦立过法。当时毕达哥拉斯学派影响很大。巴门尼德和一位毕达哥拉斯学派成员阿美尼亚交往甚密,有师友关系。第欧根尼拉尔修说,阿美尼亚贫穷,但颇有思想。巴美尼德宁愿追随他。阿美尼亚逝世的时候,出生豪门富家的巴门尼德还为他建立了祭堂。

根据柏拉图的记载,苏格拉底在年轻的时候(约当公元前450年左右)曾和巴门尼德见过一次面, 苏格拉底受益匪浅。

巴门尼德流传下来的,只有十篇《论自然》。这部诗现仅存残篇25则,19则被认为是可靠的。

3.残篇智慧

巴门尼德的残篇以隐喻方式表达了其深刻的哲学智慧。现简介如下:

A:善良为智慧之母,邪恶为愚痴之根。邪恶的人永远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正义的人才能逐渐进入智慧之门。

B:举凡世间学问,无不当学也。否则岂能明辨世间是非善恶?

C:远离愚昧的方法就是以意识来认知世界,而非愚者以感觉来臆测天下。

D:“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这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遵循真理。”

这句话最为重要。且最难理解,做学问者必须了解宇宙整体的、永恒不变的、唯一的、永远的存在,它既是世界的根源,也将整个世界连在一起。这就是第一哲学,是哲学的核心,本质,中国称之为道。这是巴门尼德哲学的基本思路:通过了悟本体真实存在认识宇宙和人生的所有知识。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本立而道生。在序诗,巴门尼德写道,女神“引导有学识的人走遍所有的城”,她向巴门尼德许诺:“走上这条路外国哲学历史你就可以学到一切东西,既有圆满真理不可动摇的核心,又有不包含真实信念的凡人的意见。无论如何你也应该彻底学习这些东西,理解它们肯定是可接受的,因为它们遍及一切事物。”

E:“另一条是: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走这条路,我告诉你,是什么都学不到的。因为不存在者你是既不能认识(这当然办不到),也不能说出的。”

巴门尼德提出“意见”这个概念。“意见”是指变化的现象世界,是一个幻象,是不真实的。如果学者不从第一哲学而入,而是从变化的现象世界开始学习,那么这条求学之路将是一条死路。巴门尼德一再要求我们远离这条求学之路。因为所有不存在的都是假象,唯有永恒存在的才是唯一真理。抛弃第一哲学本体存在来学习世间学问,那终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世间万事万物皆在变化,不能永恒存在。俗人愚者为分裂化知识所迷惑,不知是非对错,摇摆不定,无所适从。杨朱曾感慨本体哲学的重要性——“学者以多方丧生”。庄子也指出当时的学术思想已经四分五裂,丧失了古代第一哲学本体的完整和纯洁,所以“道术将为天下裂”。

外国哲学历史怎么样?

F:“所以只剩下一条途径,就是:存在者存在。在这条途径上有许多标志表明,存在者不是产生出来的,也不能消灭,因为它是完全的、不动的、无止境的。它既非过去存在,亦非将来存在,因为它整个在现在,是个连续的一。”

释义——第一哲学本体能生万物,能杀万物,但是正如列子所言:生生者不生,死死者不死。它无时间、无空间、无变无化。其大无外,是整个宇宙,其细无,是每个原子。连续而永恒,是为数字一。

G:存在者一直存在,所有事物的变化只是表面现象,中间不可能断裂、或者突然自生。

不存在者必然不能生出一个存在,这是基本的逻辑。看似不同的事物,其深处必有暗逻辑以链接。

外国哲学历史怎么样?

以暗逻辑看,存在者必然存在,因为有宇宙本体变化规律秩序在,违背者必灭,顺之者必昌。

以第一哲学的角度观之,万事万物没有任何区别。善恶是非好坏对错,在此一律湮灭。

4.真假哲学家

巴门尼德的“存在”概念奠定了整个西方哲学的灵魂,他从系词“是”的语义和逻辑内涵出发,引向宇宙本体绝对真实的存在——它们不仅是永恒不动的本质,而且是真的认识对象,存在与思想是同一的。巴门尼德规定了哲学的任务,透过流变的现象世界认识其身后隐藏的不变的、永恒的世界本质。但是由于本体的知识实在过于抽象,难以被人了解。所以巴门尼德被知识界严重低估,许多知名哲学家都对巴门尼德和本体的存在做出了自己的诋毁。致使后代哲学人普遍对巴门尼德的思想失去了兴趣。

比如黑格尔说:“存在“是纯全(在思想中)最先提出的界说,最抽象也最空疏”。这是《小逻辑》中的名言,对后代哲学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大多数哲学家继承了黑格尔的说法,认为巴门尼德的思想太过空虚无物。

尼采说:“冰冷的理性、苍白的真理、空洞的‘存在’、可疑的悖论”又引起哲学人的普遍共鸣。

第尔斯(Diels, H.)居然认为“存在是存在的”这句话是没有意义的同语反复。

哲学家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种事重视存在本体的哲学家,是入门的哲学家。与此相反,第二种是不入门的哲学家,他们的标志是不重视,并且完全无法理解存在和本体。第二种哲学家也可以称之为“伪哲学家”。他们在哲学界拥有大量的存在。

在入门的哲学家中也有一些已经认识到存在和本体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自己思维能力局限,对存在和本体的范畴产生了一些限制和扭曲。这对后世的哲学发展方向却产生了重大的改变。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们会详细描述。

5.老子与巴门尼德

虽然西方哲学缺乏对第一哲学本体的正确理解,但是在古代中国和印度对形而上学本体的理解较深的哲学家并不在少数,尤其是和巴门尼德同时代的哲学家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经》中,详细而描述了存在的本体,正式开启了中国的第一哲学。

老子的道和巴门尼德的存在有这异曲同工的效果。“道”字在《老子》书中出现了七十三次,老子的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贯穿形而下的;而且在贯穿中,不给天与帝这类有意志、有目的的造物主,留下任何插足的余地。

老子的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宇宙本原初始态,是天地之本原开始,是万物之母,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以柔弱胜刚强,是最高的善;道是无形状,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根本不能直接感知。道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万事万物的规律,还是人生社会活动的准则。

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之道是人类哲学的根本飞跃。自老子之后,中国各个哲学流派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第一哲学框架,甚至中国老百姓在普通生活状态下语言描述上,也已“知道”这个词来表达对某一特定事物的认知。

本体论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的学术文化,中医认为“治病必求于本”——《黄帝内经》。而西医主要是“对症治疗”,关注重点在于表面症状的消除、压制、掩盖和克服。中医的思路是“辨证论治”,研究的是表面症状深处的“证”——病机,工具主要是整体逻辑辩证法——八纲辨证。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一个哲学家生前多是潦倒而无闻,但是随着时间的发酵,哲学思维逐渐会渗透到科学各界,而对世界产生最大的改变。

所以哲学并非无用之学,恰恰相反,哲学对民族文化、语言、思维方式、能力都有的根本性和决定性的影响力。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自考学历提升报名_自学考试信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123kaoshi.com/zhibo/15100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