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自考报名网站

学历一般写本科还是大学本科难学吗?

学历一般写本科还是大学本科

学历一般写本科还是大学本科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学历一般写本科还是大学本科,“三六九等”之下,各省市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中国青年网2月14日讯,教育部发布了新一轮的“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的名单,其中新增了七所学校,同时还有15所学校的16个专业被给予公开警示。

这个时间节点公布,又加上教育部的公信力,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单。

今年6月,高考就要开始了,据一些教育机构预测,参考人数可能要达到1100万人,而过往两年的录取率分别是79.53%和89.75%,学历一般写本科还是大学本科我们取个均值,差不多85%。

这就意味着,这一次高考,可能将产生约935万的高校生源,这其中分数高的那一拨,就会流入这些“双一流”大学或者学科之中。

一经毕业,学历一般写本科还是大学本科他/她们,就是经过现在社会人才标准筛选出来的精英。

学历一般写本科还是大学本科

这也是为啥名单一出,各地官方号就忙不迭公布自己的成绩——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而这个名单,就是人才宝库,要么用企业留,要么用学校留,而且近水楼台先得月嘛。

但很可惜,这事儿就像你在100人群里抢30人份红包,网络、手速、运气缺一不可,偏偏有些人网慢手抖运气差,一个都没抢到。

而抢到的也未必能笑得出来学历一般写本科还是大学本科

人家抢了50,你一点开,0.5......

学历一般写本科还是大学本科

三六九等的学校 三六九等的城市

即便再天真,也不难发现——大学是分三六九等的。

当然这并不是国家规定的,相反教育部在公布这一轮双一流名单后,还特意表示:

与17年9月发布的首轮名单相比,这一次有淡化身份色彩,并不是在给中国高校分个三六九等。

这话一出下边评论就炸开锅了,表示没人说你分呀,这差距明摆着的也用不着你分呀。

人事招聘在分,已经被淡化的985、211概念依旧显眼;

人口落户在分,京沪两地想直接留下,也差不多就是清北+华五+上海四大;

有志考生们自己也在分,顶尖选手眼里就是清北+其他,拔尖的眼里就是清北+华五+其他。

注意这还只是国内高校互殴,还没算上留学的。

知乎上网友就有汇总过各类招聘上关于双一流的特殊性:

比如18年湖北招录1600名选调生,其中特意提出200名是要来自双一流大学的;

比如18年西安中学招聘教师,第一学历讲明了要双一流学校本科毕业;

再比如18年福建的中国银行管培生招聘要求上,就写着境内双一流院校的应届生、全日制本科或以上学历。

所以说高校没有“阶级化”,那是不现实的。

而接我们开头说的,高等教育,几乎是一个人可以到另一个城市生活,最便捷的通道了,城市本身也都在指着自己的高校能给自己提供更多的人才,留存率高的话,自产自销不要太爽。

而正是因为这种关系存在,因此城市某种意义上,也被分了个“三六九等”。

学历一般写本科还是大学本科

图片来源:城市进化论

北京多的离谱,上海、南京都是两位数的选手,剩下厉害的,也基本都是现在热门的一线、新一线,可以看出,分布的状态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历史上的定位(比如东北几个)多少是挂钩的。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合肥和杭州,数量太少,但是前者有中科大,后者有浙大,量跟不上质还是有的。

还有苏州和深圳,这俩硬要说起来量和质都不占优,但是人家有钱呀,用企业、产业上的巨大优势来弥补高校上的缺失。

据BOSS直聘在18年发布的长三角高校应届毕业生报告,来自26个城市的16万毕业生样本显示,这个城市群的平均留存率达到了90.3%。

而细看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这4个重点城市的话,数字均超过50%,其中上海最甚,达到了86.58%!

看看,高校的好处,一下凸显了出来。

有人会说,BOSS直聘2020年的报告说了,大城市2020年应届生本地留存率都在收缩。

学历一般写本科还是大学本科

图片来源:知乎@咯吱嘎

话是没错,但是撇开疫情影响不说,这也显示了,提高的是城市群内部的流动率,拿长三角举例,看起来大城市数据上有减弱,但是作为未来发展趋势的城市群,这反而增加了城市群整体发展,内部城市“雨露均沾”的机会。

长三角两轮下来已经有37所(甚至超过了北京!)高校进了名单,占了总数的147所的四分之一,这也是创造这种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一。

那其他一些区域的,可就没这么走运了,数量少,名气有的也小,同时也缺乏企业的支撑,反应在人口的流入流出上,也的确是抢不过人家。

所以不得不说,“三六九等”的高校,对应的就是“三六九等”的城市。

学历一般写本科还是大学本科

弱化名校的目的 是为了教育资源的“共同富裕”

当然,就像教育部在新闻中说的,双一流的目的,并不是给学校分个三六九等,因为那样的话,直接延续之前的985和211就行了,更集中,更固化。

现在这样一搞,清北论外不受影响,老牌名校可能收益,真要说有点影响的,可能就是曾经排得靠后的985211了吧,优势削弱了。

对比一下双一流和985+211的数量,双非的学校好歹也有25所(第一轮是这个数),而且不要忘了,双一流建设的不只是高校,还包括了学科。

学校不行,学科总有行的吧?

虽然目前分布上北上江苏湖北的占比还是太惊人了,但是从科目的角度看,更多的学校有机会崭露头角了,我不知道这个用意成分上占有多少,但我觉得至少应该是有的,就像是在追求高校资源上的“共同富裕”一样。

听起来感觉不错,但是网上有不少观点,并不看好这种操作。

学历一般写本科还是大学本科

有人觉得双一流的定位开始越来越模糊,在学科建设上,有的学科选的有些莫名其妙,和该校实际的强项似乎不符。

有的人觉得评的方式难以判断,不知道是根据科研能力还是根据毕业生最终就业能力来看的,说到底这俩方向是不一样的。

还有的人认为双一流倒腾倒腾估计还得回归985和211的体系,首先那俩的确时间更久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

其次就是双一流建设的不只是学校还有学科,然而除非要招特定人才工种,比如财险公司专门去招定损员,会更加看重专业的排名。

一半的人事可能真没有闲工夫先去了解应聘者专业是不是双一流,再去看学校,然后还得判断。

还有的,则觉得学科的建设相比学校,要“水”了很多,为了遍地开花而故意拔高的样子,感觉就像演员票房排名一样的水,百亿演员遍地走,一看番位笑成狗......

怎么说呢,各有各的理吧,虽然听着都有些悲观。

学历一般写本科还是大学本科

如果说我个人的想法的话,我是支持学科建设的。

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底,中国光是本科院校就有1258所。

就目前这个双一流院校的占比,还是很少很少的,发展学科的空间还很大,应该对教育资源均衡化有帮助。

高联考研上有总结过双非大学中那些强势专业,比如东北财经大学的统计学,江苏大学的农业工程,江西财经大学的应用经济学什么的,还有上海土著同事说像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这种。

听着很奇怪,但是实际上可以算是四大的粮仓。

我不知道他们总结的是否准确,但是的确在学科方面,很多学校应该潜力很大。

以上,国内高校资源的分布是极不平均的,而且不需要特意说也可以直观感受到三六九等的阶级感(尤其清北现在还自主确定建设学科自行发布,不管是不是先行试点什么的,定位已经在那儿了),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追求教育资源上的“共同富裕”,真的很难。

难的不仅仅是分配和建设上,还难在高校资源对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

只能说,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城市能受到本地高校,至少是学科建设上带来的滋润吧。

最后,对比一下京津,这个冀,是真的惨......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根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

-- END --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自考学历提升报名_自学考试信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123kaoshi.com/chengrengk/14503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