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自考学历百科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考研真题怎么样?

2020河南师范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 二里头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yǎn)师县二里头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考研真题,发现于1959年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考研真题,另外相同文化类型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考研真题的遗址在豫西、晋南又有多处发现。二里头文化晚于河南龙山文化,又早于同地区的先商文化,在年代上大体处于夏朝纪年之内,极有可能为夏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二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据测定,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2395年到公元前1625年之间。

2. 侯景之乱

南朝梁武帝末年,东魏降将侯景发动叛乱。梁武帝长期优容士族的结果,使统治集团中贪残、侈靡、轻视武备之风日益严重,吏治极端黑暗,阶级矛盾空前尖锐,这就给侯景之乱的得逞以可乘之机。原为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戍卒的侯景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梁武帝不顾多数朝臣的反对,纳降侯景,封为河南王,都督河南南北诸军事。548年侯景发动叛乱,梁朝贵族乘机发展势力。侯景之乱,江南社会遭空前浩劫。东晋以来经营数百年而形成的三大经济文化中心,均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士族门阀在此次战乱中不仅充分暴露了腐朽无能,而且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从而大大加速了南朝士族的衰亡过程。

3. 章学诚

清代史学家。字实斋,浙江会稽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长期在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参加《续资治通鉴》编纂工作。著有《文史通义》,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遗著除史学理论《文史通义》外,还有《史籍考》《和州志》《亳州志》《永清志》及《章氏遗书》等。

4. 保路运动

清末保卫铁路主权的运动。1905年,湖北、湖南、广东三省人民从美国资本家手里收回粵汉铁路,清政府允许三省人民分段集股自造。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策”,将粵汉、川汉两条主要铁路干线的筑路权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该政策引发了广东、湖南、湖北、四川四省的保路运动, 其中尤以四川为烈,参加保路同志会者达数十万人。清政府下令镇压。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枪杀请愿群众,激起四川人民更大的愤怒,保路运动由和平请愿 转为武装起义。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这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5. 中原大战

1930年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及李宗仁之间的战争。1930年3月,阎、冯、桂三派将领联名通电反蒋。4月蒋介石下讨伐令,空前规模的军阀混战在中原地区全面展开。到9中旬,张学良发出拥蒋通电,率军入关。11月初,中原大战以反蒋各派的失败而告终。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

6. 厘金

清政府为筹集镇压太平军所需军饷而征收的特殊商业税。1853年,帮办江北大营军务大臣雷以諴(xián)在扬州仙女庙等地开征此税,最初是征收过境的粮食,后来范围日益扩大,成为一种常税。厘金分为两种,一是对行商抽征货物通过税,称活厘,一是对坐贾征收交易税,称板厘;税率皆为值百抽一。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废除此税。厘金制度是一种沉重的经济勒索,增加了人民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7. 开皇律

隋文帝时颁布的国家法典。隋文帝即位后,制定了《开皇律》,共二十卷五百条。主要内容是:刑罚分五刑,即死、流、徒、仗、笞,共二十等,十恶不赦之罪,即谋反、大不敬等罪;八议之科,规定八种人犯罪应给予减免。该律废除了前代的一些酷刑,简化了律文,成为后代封建法律条文的范本。

二、简答题

1. 简答西汉初期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

(一)无为而治与黄老思想

西汉初年接秦之弊,经济萧条,人口散亡,作业穷困,财政匮乏,社会经济急待恢复和发展。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主张“反秦之弊,与民休息”。自刘邦统一,历经孝惠、高后、文景,其间君臣多好黄老之术,治道贵清静宽舒。因此,执行与民休息的“无为”的统治术,成为汉初政治上的一大特色。所谓“无为”,并非统治者一切无所事事,无所作为。无为的原则有两个:一方面无为即是“守而勿失”,也就是说对于刘邦、萧何在汉初所确立的政治法律制度,在一般情况下不作原则上的大变革。另一方面无为并不是放弃阶级统治,而是在不伤害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原则下,在封建统治阶级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对人民的生产生活作些尽可能少的干预,使之休养生息。

(二)汉承秦制

汉王朝袭用秦王朝的各种制度。刘邦攻入咸阳时,萧何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西汉初年,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即在中央,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机构即朝廷,由三公九卿组成,地方行政基本上是郡县制度。其税制、法律、职官、礼仪、兵制等,均沿用秦制,仅略加修改变通而已。 史称这一情况为“汉承秦制”。

(三)消灭异姓王

在楚汉战争过程中,刘邦为了集中力量战胜强大的对手项羽,遵从张良、陈平等人的建议,不得不分封韩信、英布、彭越等人为王,以取得他们的支持。汉初保留了他们的分封。当时被分封的异姓王有7个。这些异姓王手握重兵,占据着广大的地盘,对西汉中央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7年之间,刘邦借口异姓王谋反,先后将韩信、彭越、英布等杀掉,把张敖废为列候,韩王信逃入匈奴,仅留下实力最小的吴臣。

(四)郡国并行制

所谓郡是指郡县,国是指封国,而郡国制则为西汉初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郡和封国同是汉初地方高级的行政区划,郡直属于中央,封国则由分封诸王统治。刘邦认为封建有屏藩之利,郡县有统制之功,由是二者并行,使全国形成封国与郡国并存的郡国制度。但由于时间一久,封国势力逐渐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中央难于驾驭。

(五)赋税制度

汉代赋税主要有土地税(田租)与人头税(口赋)两种。田租交纳实物,汉初 为十五税一,汉文帝以后改为三十税一。口赋收钱,7〜14岁男女每人每年交纳“口钱”,成年男女每年交纳“算赋”。

(六)军事与法律

汉初建立了比秦朝更为完备的武装力量,在中央设立南、北军,分别由卫尉、中尉统领,作为守卫皇宫和京师的常备军。在地方,有经过训练的预备军,根据地区的具体条件,分别设材官(步兵)和骑士(骑兵),这些常备军皆由郡守和郡尉(后改为都尉)掌管。常备军和预备军的兵员都由郡国征调来的“正卒”充任。

《九章律》:汉初萧何制定的法典。刘邦入关之初的约法三章,只是稳定社会秩序的临时措施。西汉政权建立后,刘邦认为“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令萧何根据《秦律》,制定《汉律》。萧何除去秦律夷三族及连坐法,在秦律的基础上,又增加《兴律》《户律》《厩(jiù)律》三章,合为九章,故称《九章律》。

2.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北魏自建国以后,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对北方的统治逐渐巩固,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主要是经济落后,政令不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影响着北魏的发展。北魏统治者如继续采用原有的制度和办法进行统治是很困难的,于是北魏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深感必须改弦更张,设法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而大量荒地的存在和皇权的增强,也为改革提供了条件。

(二)改革内容。改革大体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在484-486年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第二期在494年迁都洛阳以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前期主要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1)整顿吏治。太和八年(484年),改革首先从吏治开始。改革法令规定:守宰的任期按治绩的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又制定俸禄制度,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户调外每户增收帛三匹、粟二石九斗),定期按官品发放,不许官吏自筹。为了杜绝贪赃枉法,又制定了惩治贪污的办法。(2)三长制。太和十年(486年),北魏又下令废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要求挑选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者担任。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收租调,征发兵役徭役。(3)均田制。其主要内容是:男子十五岁以上,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露田不得买卖,桑田亦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4)户调制。废除九品混通制,实行定额租税制。即一夫一妇的家庭,纳户调帛一匹、粟二石。(5)迁都洛阳。太和十八年(494年),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6)汉化改革。太和十九年(495年),下令禁止穿胡服,改穿汉服; 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改说汉语;凡迁居洛阳的鲜卑人,即以洛阳为籍贯,不得归葬平城。次年,又下令改繁复的鲜卑姓为音近或义近的汉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孝文帝还积极提倡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联姻。

(三)改革的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它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意义重大,影响深远。(1) 整顿吏治,始班俸禄,严惩贪赃枉法,对于消除百余年来的官吏、守宰鱼肉人民之积弊,改造封建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2)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改革户调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招引广大劳动人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恢复发展生产。(3)提倡鲜卑族接受汉文化,推动了北方民族的融合过程。

3.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一)经过。

(1)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会议中心任务是讨论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问题。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中共三大制定的关于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2)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总章》《改组国民政府之必要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等文件。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方向;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确认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标志着国民党的正式改组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3)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宣布“分 共”。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二)意义。

1.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

2.北伐战争的迅猛发展,威慑了帝国主义列强;

3.党大大地拓展了成员数量和组织,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

4.合作失败后,使党开始成长成熟,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后来,全国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北伐战争就是其中之一。国共合作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阶级,共同反帝反封,壮大了革命力量,但是,由于党的不成熟,轻易地放弃了武装,导致后来的反革命事变。

4. 清代近代以来的三次改革的异同

►背景、目的、结果:

洋务新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了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推行洋务新政;由于列强的控制,清政府的腐败,洋务新政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戊戌新政: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为维护清朝统治,实行戊戌新政;由于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由于光绪帝没有实权,在顽固派破坏镇压下失败;

清末新政:《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剧,国内革命运动兴起;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阻止革命形势发展,清政府实行新政;由于新政增加捐税,激化了矛盾,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

►涉及领域: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考研真题怎么样?

经济领域:洋务新政举办新式企业;戊戌新政保护农工商业发展;清末新政奖励实业;

政治领域:洋务新政设立总理衙门;戊戌新政对旧制度进行不少改革;清末新政裁撤军机处,设立内阁;

军事领域:洋务新政创办军事工业、近代海军;戊戌新政实行征兵制;清末新政编练新军;

文教领域:洋务新政创办新式学堂;戊戌新政创办京师大学堂,设立中小学堂;清末新政派遣留学生等;

►三次新政的相同点:

都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发生的;涉及经济、军事、文教、等领域;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都归于失败;对中国近代化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

①发生时代不同: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②倡导者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尽相同:洋务新政、清末新政的主持者是地主阶级,未跳出“中体西用”圈子,根本上维护封建统治;戊戌新政的实际倡导者是民族资产阶级,试图通过社会内部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富强独立;

③ 性质、影响不尽相同:洋务新政、戊戌新政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戊戌新政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洋务新政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戊戌新政有利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清末新政激化了阶级矛盾,促使革命形势发展;

►从三次新政看晚清近代化的特点:

①缺乏主动性,是被迫的;②行动是迟缓的;

►晚清近代化行动的评价:

①晚清政府的近代化行动最后都以失败告终,由于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未进行彻底地改革的;

②尽管其目的都是为了克服危机,巩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三、论述题

1. 安史之乱后的经济改革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经济一蹶不振,藩镇割据局面没有丝毫消除,许多城池被毁,国家重建资金窘迫。随着均田制被破坏,国家的财政赋税与税收,都已经无以为继。面对这样的情况,国家许多政治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

一是中唐刘宴的财政改革。刘宴是中唐时期著名的理财家,在担任户部侍郎、充度支、筹钱、盐铁等使期间,积极开展了盐政、漕运、赋税、铸币、平抑物价等方面的财政经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改革盐法。

唐朝前期,盐税非常低,唐天宝、至德年间,每斗盐是10钱。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的时候,盐铁使第五琦对盐法进行改革,推行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专卖法,由政府垄断食盐的产销,使政府的盐利大增。每年盐利可获六十万贯。大历时,刘宴主持盐政,对盐法进行了改革,变民制、官收、官运、官销,为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由政府独占盐利到官商分利转化。为了杜绝盐贩子高价售食盐,刘宴积极实行”行常平盐法“,他派遣盐官,将盐运往全国各地,尤其是边远地区,当食盐价格上涨、供应出现问题时,抛售官盐储存,平抑盐价,切实做到”官获其利而民不缺盐“,这样到了大力末年,国家从盐上的获利,就从开始的六十万贯,增加到了1200万贯。刘宴理财,解决了唐朝的财政危机,为后面的削藩积累了大量资金。

二是杨炎实行两税法。唐朝自安史之乱起,国家的府兵制,就逐渐被募兵制所取代。作为府兵制的基础,均田法已经被破坏殆尽,无法继续实行。于是,在公元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主持下,大唐对赋税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推行了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根据财政支出,确定全国的税收总额,再分摊到各地。第二,不分主户、客户,一律于现居地登记入籍;按户等征收户税,户等高者出钱多,少者出钱少;按土地多少征收地税;户税征钱,地税纳粮。第三,无论户税、地税都分秋、夏两次征收,夏税不过六月,秋税不过十一月。两税一般技钱计算,征收时也可折征实物。第四,商人在所在郡县,税三十分之一,后又改为十分之一;第五,租庸调悉省,而丁额不废。两税法,更加实际,按照实际情况,制定古代税收征取办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国家财政的进一步充实。在两税法实施中,无论有钱人,还是穷人,都要交税,只不过交税的额度不一样,国家根据每户的资产情况分为九等,按照等级课税。同时,两税法的实行,弱化了原先的人身依附关系,所有人都有了独立的户籍,使社会更加平等。

2. 中体西用的形成,过程和影响

(一)“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语,这里的“中学”,一般是指“纲常名教”、“四书五经“历朝典故”等一整套封建文化思想、道德观念。“西学”最早是指“西艺”,即造船制炮及其他技术;尔后开始超出应用科技,推广到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经济思想等;再进一步涉及到西政、西史、转向社会制度等方面。最早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是洋务政论家冯桂芬,对这个思想表述的最为全面的则是孙家鼐,他详尽地说明了“中学”和“西学”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国正统封建文化为主体,以西方近代文化为辅用。洋务论者一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跨出了兴西学的第一步,兴办同文馆和各种洋务学堂,较大规模地派遣留学生和翻译西学书籍,充分表现出“西学为用”的革新意义。他们提出“中学为体”,主要也是用以应付顽固派对所谓“用夷变夏”的攻击,因为“中学”作为古代东方文化的核心,有几千年积累起来的优越感,在伴随侵略者的炮舰和商船而来的西方文明面前,具有一种顽强的排他性,所以洋务派“中学为主体”的说法可减少来自顽固派方面的阻力和抵制,以保障“采用西学”的顺利进行。

(二)“中体西用”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1)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封闭文化思想,促进了开明思想和改革思潮的出现。“中体西用”思潮贯穿洋务运动三十余年,对当时的历史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为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维新思潮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学习西方,创立军事企业,开展“求强”运动;(3)创办民用企业,走向了工业近代化道路;(4)仿效西方,努力造就和培养人才;(5)“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产生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当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时,外国资本主义侵入后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特别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深入,使商品市场扩大,大量农民和手工业工人破产、失业,使劳动力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客观的可能条件;洋务派利用官僚资本举办近代企业,从外国引进机器设备和技术,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创设了重要条件。(6)“中体西用”对维新运动的影响。维新运动的迅猛发展,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学习西方的议会和实行君主立宪制,他们批评洋务派学习西方是舍本逐末,认为学习西方要从政治制度入手,才能“体用”一致,并开始改革维新,这些被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所不容,随着西太后的权杖所指,天下顽固派群起而攻之,特别是洋务派。张之洞抛出了 对抗维新思想的代表作《劝学篇》,他主张用封建纲常加强对人民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束缚,而用西方的生产技术和坚船利炮来镇压人民,反对维新和政治制度的改革,坚持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在历史的车轮前进的情况下,“中体西用”思想又跟不上形势了,这时,又对历史前进起到了不良影响。

2020河南师范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 二里头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yǎn)师县二里头,发现于1959年,另外相同文化类型的遗址在豫西、晋南又有多处发现。二里头文化晚于河南龙山文化,又早于同地区的先商文化,在年代上大体处于夏朝纪年之内,极有可能为夏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二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据测定,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2395年到公元前1625年之间。

2. 侯景之乱

南朝梁武帝末年,东魏降将侯景发动叛乱。梁武帝长期优容士族的结果,使统治集团中贪残、侈靡、轻视武备之风日益严重,吏治极端黑暗,阶级矛盾空前尖锐,这就给侯景之乱的得逞以可乘之机。原为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戍卒的侯景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梁武帝不顾多数朝臣的反对,纳降侯景,封为河南王,都督河南南北诸军事。548年侯景发动叛乱,梁朝贵族乘机发展势力。侯景之乱,江南社会遭空前浩劫。东晋以来经营数百年而形成的三大经济文化中心,均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士族门阀在此次战乱中不仅充分暴露了腐朽无能,而且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从而大大加速了南朝士族的衰亡过程。

3. 章学诚

清代史学家。字实斋,浙江会稽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长期在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参加《续资治通鉴》编纂工作。著有《文史通义》,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遗著除史学理论《文史通义》外,还有《史籍考》《和州志》《亳州志》《永清志》及《章氏遗书》等。

4. 保路运动

清末保卫铁路主权的运动。1905年,湖北、湖南、广东三省人民从美国资本家手里收回粵汉铁路,清政府允许三省人民分段集股自造。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策”,将粵汉、川汉两条主要铁路干线的筑路权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该政策引发了广东、湖南、湖北、四川四省的保路运动, 其中尤以四川为烈,参加保路同志会者达数十万人。清政府下令镇压。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枪杀请愿群众,激起四川人民更大的愤怒,保路运动由和平请愿 转为武装起义。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这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5. 中原大战

1930年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及李宗仁之间的战争。1930年3月,阎、冯、桂三派将领联名通电反蒋。4月蒋介石下讨伐令,空前规模的军阀混战在中原地区全面展开。到9中旬,张学良发出拥蒋通电,率军入关。11月初,中原大战以反蒋各派的失败而告终。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

6. 厘金

清政府为筹集镇压太平军所需军饷而征收的特殊商业税。1853年,帮办江北大营军务大臣雷以諴(xián)在扬州仙女庙等地开征此税,最初是征收过境的粮食,后来范围日益扩大,成为一种常税。厘金分为两种,一是对行商抽征货物通过税,称活厘,一是对坐贾征收交易税,称板厘;税率皆为值百抽一。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废除此税。厘金制度是一种沉重的经济勒索,增加了人民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7. 开皇律

隋文帝时颁布的国家法典。隋文帝即位后,制定了《开皇律》,共二十卷五百条。主要内容是:刑罚分五刑,即死、流、徒、仗、笞,共二十等,十恶不赦之罪,即谋反、大不敬等罪;八议之科,规定八种人犯罪应给予减免。该律废除了前代的一些酷刑,简化了律文,成为后代封建法律条文的范本。

二、简答题

1. 简答西汉初期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

(一)无为而治与黄老思想

西汉初年接秦之弊,经济萧条,人口散亡,作业穷困,财政匮乏,社会经济急待恢复和发展。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主张“反秦之弊,与民休息”。自刘邦统一,历经孝惠、高后、文景,其间君臣多好黄老之术,治道贵清静宽舒。因此,执行与民休息的“无为”的统治术,成为汉初政治上的一大特色。所谓“无为”,并非统治者一切无所事事,无所作为。无为的原则有两个:一方面无为即是“守而勿失”,也就是说对于刘邦、萧何在汉初所确立的政治法律制度,在一般情况下不作原则上的大变革。另一方面无为并不是放弃阶级统治,而是在不伤害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原则下,在封建统治阶级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对人民的生产生活作些尽可能少的干预,使之休养生息。

(二)汉承秦制

汉王朝袭用秦王朝的各种制度。刘邦攻入咸阳时,萧何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西汉初年,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即在中央,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机构即朝廷,由三公九卿组成,地方行政基本上是郡县制度。其税制、法律、职官、礼仪、兵制等,均沿用秦制,仅略加修改变通而已。 史称这一情况为“汉承秦制”。

(三)消灭异姓王

在楚汉战争过程中,刘邦为了集中力量战胜强大的对手项羽,遵从张良、陈平等人的建议,不得不分封韩信、英布、彭越等人为王,以取得他们的支持。汉初保留了他们的分封。当时被分封的异姓王有7个。这些异姓王手握重兵,占据着广大的地盘,对西汉中央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7年之间,刘邦借口异姓王谋反,先后将韩信、彭越、英布等杀掉,把张敖废为列候,韩王信逃入匈奴,仅留下实力最小的吴臣。

(四)郡国并行制

所谓郡是指郡县,国是指封国,而郡国制则为西汉初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郡和封国同是汉初地方高级的行政区划,郡直属于中央,封国则由分封诸王统治。刘邦认为封建有屏藩之利,郡县有统制之功,由是二者并行,使全国形成封国与郡国并存的郡国制度。但由于时间一久,封国势力逐渐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中央难于驾驭。

(五)赋税制度

汉代赋税主要有土地税(田租)与人头税(口赋)两种。田租交纳实物,汉初 为十五税一,汉文帝以后改为三十税一。口赋收钱,7〜14岁男女每人每年交纳“口钱”,成年男女每年交纳“算赋”。

(六)军事与法律

汉初建立了比秦朝更为完备的武装力量,在中央设立南、北军,分别由卫尉、中尉统领,作为守卫皇宫和京师的常备军。在地方,有经过训练的预备军,根据地区的具体条件,分别设材官(步兵)和骑士(骑兵),这些常备军皆由郡守和郡尉(后改为都尉)掌管。常备军和预备军的兵员都由郡国征调来的“正卒”充任。

《九章律》:汉初萧何制定的法典。刘邦入关之初的约法三章,只是稳定社会秩序的临时措施。西汉政权建立后,刘邦认为“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令萧何根据《秦律》,制定《汉律》。萧何除去秦律夷三族及连坐法,在秦律的基础上,又增加《兴律》《户律》《厩(jiù)律》三章,合为九章,故称《九章律》。

2.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北魏自建国以后,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对北方的统治逐渐巩固,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主要是经济落后,政令不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影响着北魏的发展。北魏统治者如继续采用原有的制度和办法进行统治是很困难的,于是北魏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深感必须改弦更张,设法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而大量荒地的存在和皇权的增强,也为改革提供了条件。

(二)改革内容。改革大体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在484-486年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第二期在494年迁都洛阳以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前期主要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1)整顿吏治。太和八年(484年),改革首先从吏治开始。改革法令规定:守宰的任期按治绩的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又制定俸禄制度,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户调外每户增收帛三匹、粟二石九斗),定期按官品发放,不许官吏自筹。为了杜绝贪赃枉法,又制定了惩治贪污的办法。(2)三长制。太和十年(486年),北魏又下令废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要求挑选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者担任。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收租调,征发兵役徭役。(3)均田制。其主要内容是:男子十五岁以上,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露田不得买卖,桑田亦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4)户调制。废除九品混通制,实行定额租税制。即一夫一妇的家庭,纳户调帛一匹、粟二石。(5)迁都洛阳。太和十八年(494年),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6)汉化改革。太和十九年(495年),下令禁止穿胡服,改穿汉服; 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改说汉语;凡迁居洛阳的鲜卑人,即以洛阳为籍贯,不得归葬平城。次年,又下令改繁复的鲜卑姓为音近或义近的汉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孝文帝还积极提倡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联姻。

(三)改革的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它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意义重大,影响深远。(1) 整顿吏治,始班俸禄,严惩贪赃枉法,对于消除百余年来的官吏、守宰鱼肉人民之积弊,改造封建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2)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改革户调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招引广大劳动人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恢复发展生产。(3)提倡鲜卑族接受汉文化,推动了北方民族的融合过程。

3.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一)经过。

(1)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会议中心任务是讨论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问题。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中共三大制定的关于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2)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总章》《改组国民政府之必要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等文件。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方向;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确认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标志着国民党的正式改组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3)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宣布“分 共”。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二)意义。

1.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

2.北伐战争的迅猛发展,威慑了帝国主义列强;

3.党大大地拓展了成员数量和组织,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

4.合作失败后,使党开始成长成熟,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后来,全国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北伐战争就是其中之一。国共合作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阶级,共同反帝反封,壮大了革命力量,但是,由于党的不成熟,轻易地放弃了武装,导致后来的反革命事变。

4. 清代近代以来的三次改革的异同

►背景、目的、结果:

洋务新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了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推行洋务新政;由于列强的控制,清政府的腐败,洋务新政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戊戌新政: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为维护清朝统治,实行戊戌新政;由于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由于光绪帝没有实权,在顽固派破坏镇压下失败;

清末新政:《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剧,国内革命运动兴起;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阻止革命形势发展,清政府实行新政;由于新政增加捐税,激化了矛盾,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

►涉及领域:

经济领域:洋务新政举办新式企业;戊戌新政保护农工商业发展;清末新政奖励实业;

政治领域:洋务新政设立总理衙门;戊戌新政对旧制度进行不少改革;清末新政裁撤军机处,设立内阁;

军事领域:洋务新政创办军事工业、近代海军;戊戌新政实行征兵制;清末新政编练新军;

文教领域:洋务新政创办新式学堂;戊戌新政创办京师大学堂,设立中小学堂;清末新政派遣留学生等;

►三次新政的相同点:

都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发生的;涉及经济、军事、文教、等领域;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都归于失败;对中国近代化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

①发生时代不同: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②倡导者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尽相同:洋务新政、清末新政的主持者是地主阶级,未跳出“中体西用”圈子,根本上维护封建统治;戊戌新政的实际倡导者是民族资产阶级,试图通过社会内部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富强独立;

③ 性质、影响不尽相同:洋务新政、戊戌新政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戊戌新政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洋务新政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戊戌新政有利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清末新政激化了阶级矛盾,促使革命形势发展;

►从三次新政看晚清近代化的特点:

①缺乏主动性,是被迫的;②行动是迟缓的;

►晚清近代化行动的评价:

①晚清政府的近代化行动最后都以失败告终,由于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未进行彻底地改革的;

②尽管其目的都是为了克服危机,巩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三、论述题

1. 安史之乱后的经济改革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经济一蹶不振,藩镇割据局面没有丝毫消除,许多城池被毁,国家重建资金窘迫。随着均田制被破坏,国家的财政赋税与税收,都已经无以为继。面对这样的情况,国家许多政治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

一是中唐刘宴的财政改革。刘宴是中唐时期著名的理财家,在担任户部侍郎、充度支、筹钱、盐铁等使期间,积极开展了盐政、漕运、赋税、铸币、平抑物价等方面的财政经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改革盐法。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考研真题怎么样?

唐朝前期,盐税非常低,唐天宝、至德年间,每斗盐是10钱。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的时候,盐铁使第五琦对盐法进行改革,推行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专卖法,由政府垄断食盐的产销,使政府的盐利大增。每年盐利可获六十万贯。大历时,刘宴主持盐政,对盐法进行了改革,变民制、官收、官运、官销,为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由政府独占盐利到官商分利转化。为了杜绝盐贩子高价售食盐,刘宴积极实行”行常平盐法“,他派遣盐官,将盐运往全国各地,尤其是边远地区,当食盐价格上涨、供应出现问题时,抛售官盐储存,平抑盐价,切实做到”官获其利而民不缺盐“,这样到了大力末年,国家从盐上的获利,就从开始的六十万贯,增加到了1200万贯。刘宴理财,解决了唐朝的财政危机,为后面的削藩积累了大量资金。

二是杨炎实行两税法。唐朝自安史之乱起,国家的府兵制,就逐渐被募兵制所取代。作为府兵制的基础,均田法已经被破坏殆尽,无法继续实行。于是,在公元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主持下,大唐对赋税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推行了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根据财政支出,确定全国的税收总额,再分摊到各地。第二,不分主户、客户,一律于现居地登记入籍;按户等征收户税,户等高者出钱多,少者出钱少;按土地多少征收地税;户税征钱,地税纳粮。第三,无论户税、地税都分秋、夏两次征收,夏税不过六月,秋税不过十一月。两税一般技钱计算,征收时也可折征实物。第四,商人在所在郡县,税三十分之一,后又改为十分之一;第五,租庸调悉省,而丁额不废。两税法,更加实际,按照实际情况,制定古代税收征取办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国家财政的进一步充实。在两税法实施中,无论有钱人,还是穷人,都要交税,只不过交税的额度不一样,国家根据每户的资产情况分为九等,按照等级课税。同时,两税法的实行,弱化了原先的人身依附关系,所有人都有了独立的户籍,使社会更加平等。

2. 中体西用的形成,过程和影响

(一)“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语,这里的“中学”,一般是指“纲常名教”、“四书五经“历朝典故”等一整套封建文化思想、道德观念。“西学”最早是指“西艺”,即造船制炮及其他技术;尔后开始超出应用科技,推广到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经济思想等;再进一步涉及到西政、西史、转向社会制度等方面。最早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是洋务政论家冯桂芬,对这个思想表述的最为全面的则是孙家鼐,他详尽地说明了“中学”和“西学”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国正统封建文化为主体,以西方近代文化为辅用。洋务论者一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跨出了兴西学的第一步,兴办同文馆和各种洋务学堂,较大规模地派遣留学生和翻译西学书籍,充分表现出“西学为用”的革新意义。他们提出“中学为体”,主要也是用以应付顽固派对所谓“用夷变夏”的攻击,因为“中学”作为古代东方文化的核心,有几千年积累起来的优越感,在伴随侵略者的炮舰和商船而来的西方文明面前,具有一种顽强的排他性,所以洋务派“中学为主体”的说法可减少来自顽固派方面的阻力和抵制,以保障“采用西学”的顺利进行。

(二)“中体西用”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1)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封闭文化思想,促进了开明思想和改革思潮的出现。“中体西用”思潮贯穿洋务运动三十余年,对当时的历史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为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维新思潮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学习西方,创立军事企业,开展“求强”运动;(3)创办民用企业,走向了工业近代化道路;(4)仿效西方,努力造就和培养人才;(5)“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产生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当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时,外国资本主义侵入后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特别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深入,使商品市场扩大,大量农民和手工业工人破产、失业,使劳动力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客观的可能条件;洋务派利用官僚资本举办近代企业,从外国引进机器设备和技术,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创设了重要条件。(6)“中体西用”对维新运动的影响。维新运动的迅猛发展,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学习西方的议会和实行君主立宪制,他们批评洋务派学习西方是舍本逐末,认为学习西方要从政治制度入手,才能“体用”一致,并开始改革维新,这些被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所不容,随着西太后的权杖所指,天下顽固派群起而攻之,特别是洋务派。张之洞抛出了 对抗维新思想的代表作《劝学篇》,他主张用封建纲常加强对人民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束缚,而用西方的生产技术和坚船利炮来镇压人民,反对维新和政治制度的改革,坚持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在历史的车轮前进的情况下,“中体西用”思想又跟不上形势了,这时,又对历史前进起到了不良影响。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自考学历提升报名_自学考试信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123kaoshi.com/shudian/13304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