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自考报名时间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好吗?

作者曾庆瑞:1937年9月出生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湖北武汉人。中国传媒大学退休教授、博导。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和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出版有文学史论著作18卷集《曾庆瑞赵遐秋文集》,25卷集《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集》。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感谢我的母校武汉一中,和北京大学一起,在我的学术人生道路上对我的启蒙,这样的文化启蒙会让我终生不忘!

我说我在一中的大摇篮里启蒙,是指,我在一中学到了我这一生最初的系统文化知识。校长张薇之、卢世璋,语文老师李行夫、章子仲、鲁开先、朱光弟,政治常识老师吴淑梅、陈梦麟,俄语老师章其、吴连枝,数学老师郑梁成、马以驯,物理老师吴元海、许樊新,化学老师杨菊英,达尔文主义基础老师黎杏英,历史老师汪书有,地理老师胡文毅,体育老师潘幼卿,音乐老师孙志强,等等,引领我走进了人类知识的海洋。

——1956届校友 曾庆瑞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赵凤兰 摄影

2018年9月,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我的25卷集1350万字的《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集》的时候,读过人生81度寒暑,我在扉页题写了自己真实的感慨,真诚的致谢:谨以这部《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集》

“纪念中国电视剧六十年1958——2018

并敬献给我的

文化摇篮——武汉市第一中学

学术原乡——北京大学中文系

理论营地——中国传媒大学”。

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研讨会

往回数,再一个十年前,2008年9月21日,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在校内联合举办“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研讨会”,全国业界与会者400人,中宣部副部长欧阳坚、中国文联副主席杨志今、国家广电部副部长胡占凡出席,解放军总政文化部艺术局局长汪守德率全军各总部、各大军区、各军兵种电视艺术中心主任“组团”出席,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文艺报》总编辑金坚范,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朱明德出席。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原广电部副总编、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主持开幕式,致辞褒奖我“为中国的电视艺术特别是电视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杨志今在开幕式上讲了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他感受到的我“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追求真理、永不跟风、不赶时髦的理论精神”,“永不懈怠勇于创新的精神”,“从不敷衍的认真风范”。

汪守德讲话称赞我的“长者之心、学者之纯”,“总是坚定地前行,用著作来构建自己的哲学世界”,阅读我的作品总有令他们“豁然开朗、怦然心动的感受,总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受”,称赞我“代表的是一种财富”,“一种坐标、一种风格、一种境界,同时又是一种诗意和深度!”

朱明德称赞我“有独立的见解”,“深学浅述”,具有“热情、正确的判断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社会名家成功的三大条件”。

原中宣部文艺局局长、中国文联党组成员梁光弟研究员称赞我“是我国文化界一位德艺双馨的大家,是一位立破有道的大家,一位爱憎分明的大家,是一位三立并举的大家。”“德艺双馨,德才兼备”,“有高尚的师德”、“优雅的艺德”、“很好的文德”,“理论文章有时候还像富有诗情画意的抒情诗”,在“立功、立言、立德”“这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原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文艺报》总编辑金坚范借用一位学者公开的评论,称赞我的《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的“精神光泽,以及带来的心灵的震撼”,“代表着人文精神的独立、尖锐、社会批评”,“正是这一文化作品的闪光标志”。

北京电影学院资深教授、著名电影理论家黄式宪发言称赞我是“中国电视剧从初创期进入盛年这个发展阶段里面的承前启后者”,在“文化复兴大潮流来到的时候”,“树起了一杆大旗,就是我们在电视剧里面要不要坚守精神家园?”是“现代化的推进者”,“文化领航员”。

原中宣部文艺局局长、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理论家李准说:“这场盛会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绝后的。”

大会上,我说了,

我的中学和大学、本科、研究生生活的15年,是在武汉一中和北京大学度过的,我一辈子都感到这两所母校的学术启蒙教育。

那天说这话的时候,我非常激动。我是真诚的。过去的几十年里,“真诚”是中国电视剧艺术界认可我这个人的一个基本前提和基础,也是共识。我真诚地在这个大会上感恩,感谢我的母校武汉一中,和北京大学一起,在我的学术人生道路上对我的启蒙,这样的文化启蒙会让我终生不忘!

赠书仪式

还有,前面说到2018年我这25卷书出版,之后的10月20日,中国传媒大学和光明日报社在我们学校“中传讲堂”联合举办了“接力——《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集》向弟子赠书仪式”,也有近400人参加。举办方邀请了我们武汉一中的库路校长和团委书记万竞老师到会,库路校长在仪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这也是我对母校一中文化摇篮的真诚感恩。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一中举办返校感恩的活动

我还要说到,2006年,一中毕业50周年,我们年级的同学一百多位校友,在前进四路——民主一街那边老一中举办了一次返校感恩的活动。2011年,一中80周年校庆,我返校参加庆典活动,是又一次感恩。2016年4月1日,我们毕业60周年一个甲子之际,初中1953届、高中1956届校友再返校,举办了隆重的感恩活动。我主持了那天的大会,并代表校友讲话,题目是《甲子归来,聚会感恩!》。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第二天我给母校高中部学生讲座,话题是《我们怎样看电影、电视剧?》。随后,我和几位老同学一起去湖北大学看望93岁高龄的章子仲老师,回来写了《她93岁,这一天还“讲课”两个小时!》。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那天的大会上,我代表大家说,感恩,就是感谢母校对我们精心养护哺育的厚重恩德。“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我们这一代人,这一代知识分子,历经风云变幻,饱览人间秋色,最知道感恩。

我们这些人,人生大半辈子,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老实做人,认真做事。我们在许许多多的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报效国家,服务社会,付出了心血,收获了幸福。不管我们这些学生,做了些什么,有了一些什么样的成就和贡献,我们都是母校教育和培育出来的。

所有这一切,都是母校教书育人的成果。我们以有武汉一中这样的母校为骄傲!我有一段话是说:

六十年来,我们的人生有过这样那样的变化,然而,在我们心里,始终不变的是,‘武汉一中,我们的文化摇篮!’在这个文化摇篮里,当年我们这些少不更事的孩子受到了一代师长们的亲切呵护和精心培育,我们那些亲爱的老师们教我们做人,为我们做文化启蒙教我们学知识,领着我们开始走进社会,踏上人生道路。

他们待我们如子侄,如手足,如家人,是挚友,他们在我们年轻的心田里辛勤耕耘,播种,浇水,除草,直到开花,结果,付出心血,付出无疆的大爱,我们终身都感恩戴德,没齿不忘。

走过的大半个世纪

我是1951年2月从汉口济生小学高小毕业考上一中初中的。1953年7月,提前半年和1950年秋季入学的初三班一起毕业。随后,考上一中的高中,到1956年7月毕业。同年8月底,进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读了5年本科。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1961年大学本科毕业,被分配在系里师从袁家骅教授攻读副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汉语方言史和方言学史。

1965年研究生毕业,适逢北大“四清”运动,人事冻结,留校任教的原计划作废,被当时的高教部分配到中央广播事业局的局属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当了教师。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到2008年71岁,办了一个退休手续,被要求继续工作到2017年80岁,但是,2015年我最后一名博士生毕业,78岁,我就不干了,回家了。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这一教,连同“十年浩劫”在内,跟学生在一起就是整整半个世纪50年。其中,在河南淮阳中央广播事业局的“五·七干校”,“九·一三”之后,还给“干校”学员里的局级处级干部学习班当了一回教师,讲了一部列宁的哲学著作《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我说我在一中的大摇篮里启蒙,是指,我在一中学到了我这一生最初的系统文化知识。校长张薇之、卢世璋,语文老师李行夫、章子仲、鲁开先、朱光弟,政治常识老师吴淑梅、陈梦麟,俄语老师章其、吴连枝,数学老师郑梁成、马以驯,物理老师吴元海、许樊新,化学老师杨菊英,达尔文主义基础老师黎杏英,历史老师汪书有,地理老师胡文毅,体育老师潘幼卿,音乐老师孙志强,等等,引领我走进了人类知识的海洋。

同时,我也在一中开始走进社会实践的大门。在我记忆中,抗美援朝中接待过境北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是社会实践的第一课。1954年的武汉防汛中,我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日夜巡防在罗家墩江堤上,甚至经历了保卫江城的生死考验。有一次抢险,不会游泳的我跟大家一起跳下水里手拉手护卫江堤,差一点被洪水冲走。那一年,我领有了此生的第一个荣誉——武汉防汛三等功臣。

我在一中还学习了做学问的基本功。在防汛的日子里,我尝试了剪报、贴报搜集整理资料的工作,常常沉浸在欣赏这些图文资料的喜悦之中。高中阶段,我们班和苏联敖德萨119中学9年级1班建立了友谊,我积累往来书信的资料,写了一篇长篇通讯《盛开的友谊之花》,配图发表在1955年5月20日的《长江日报》上,报社给了整整一版的版面。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高中毕业时的曾庆瑞

这方方面面的受教育,不细说了。我那25卷书的第24卷《一条小路——我的学术人生》(上)的五、六两节《武汉一中是我成长的文化大摇篮》(上)(下)里细说了。今年适逢九十周年校庆,我还会写成几篇文字做一些表达,像《我的第一位班主任胡文毅老师》,《我们在抗美援朝的日子里》,《我们1954年防汛的日日夜夜》,《那几年,我受教过的一中语文老师》,《难忘子仲恩师》等等。

我还写了一组《向母校汇报》的文字,如同我在写给库路校长的信里说了的,为的是:

“报告我走出母校六十五年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心态,报告我的人生足迹和事业路径,我的学术建树和文化奉献,意在说明,我是怎样无愧于母校和母校老师们的辛勤栽培的。

同时,作为个案,我觉得,我这六十五年的林林总总,不知道是不是可以用作验证母校和老师们教育水平和质量的一个例证。”

这份《向母校汇报》共有十个方面的内容,我用十个小标题统领,似觉准确无误,即:一、《我在未名湖畔读书九年》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二、《我做大学教师半个世纪》;三、《写鲁迅开启学术界大门》;四、《耕耘中国现代文学沃土》;五、《反对“文学台独”义无反顾》;六、《开展电视剧的学科建设》;七、《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八、《呼唤保卫国家文化安全》;九、《展开科学的电视剧批评》;十、《罹患带状疱疹一零五天》。还有一篇是十一、代结束语《给弟子们交棒接力传承》。

我要特别说明,更重要的是,我在一中学习了“为人”的最基本的准则——真诚和善良。我做过团支部书记、班长,追求并且践行对师长的尊敬,对同学的友爱,对包括校门传达室工友“黑皮”老叶在内的工人的亲近。我还学会了“为文”的最基本的“戒律”,在报纸上公开发表批评不良风气的文章里,说实事,讲真话,无欲则刚。

我同时还学习并且养成了做人的另一种品格——感恩,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中时期,我家境贫困,五年半里,一直都是人民助学金支撑着我安心读书。就是在那个“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研讨会”的闭幕上,我老伴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退休教授赵遐秋,应邀发言,她就我的“生命意识”说了如下的一段话:

是人民养育了曾庆瑞,他自觉地要报恩。……在初中、高中,在北京大学,一直是靠人民助学金生活。……所以,曾庆瑞认为,人民养育了我,我就要为人民做事,报恩,报恩,要知恩图报!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曾庆瑞与夫人赵遐秋

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研讨会康德和黑格尔的名言,成了我的精神支柱

1956年高考时节,我家没有电灯。夏日炎炎,酷暑难当,一个又一个夜晚,我都是在滨江公园昏黄的路灯下备考,背诵书本,演练习题。夜深了,我都倒卧石凳上,在江边迎接江城的黎明。我以高分被录取到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时候,其中数学是满分,语文几乎满分,别的科目也都高分,在我那一年七个班210名新生里名列前茅。

当时,朱光弟老师教过我的康德和黑格尔的名言,成了我的精神支柱。那是康德的自白:“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康德的这句名言,在他去世以后,刻在了他的墓碑上,世世代代为后人所景仰。康德之后,黑格尔又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没有未来。”光弟恩师教会我,这句话里的“心中的道德定律”,就是一个人的内心的精神世界,就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失去了精神的家园,我们就会失去了生活的精神支柱,失去热情,无所追求,迷茫而又彷徨,就会感到人生有如沙漠。我们一定要毕生忠诚地守望人类的精神家园。

当年,仰卧在滨江公园石凳上,看浩瀚星空,我就背诵康德、黑格尔的至理名言。做过我班主任的化学老师杨菊英知道我在路天里昏黄的路灯下准备高考,有一天晚上,由我初中同学好友包庆国陪着找到了我,要我以后到她家里复习功课准备考试。我就说,我还是愿意在这里,只要晴天,这里就可以每天看着星空跟康德、黑格尔老人对话。平时,滨江公园守夜的老伯总要送一碗绿豆汤给我解暑,我就跟他说康德和黑格尔仰望星空的故事。进北大读书了,我也曾几次到未名湖畔,仰卧在石舫遗址上,仰望头顶浩瀚的星空……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走过的大半个世纪

基于此,在我和同事们历经六年创建中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体系里的,电视剧艺术学科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创建中国“电视剧艺术学学科理论体系”的过程里,我在1999年初的《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上公开亮出了一面旗帜——“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又在2007年9月7日的《文艺报》发表此前在“长春电影节高峰论坛”上的演讲稿删节版《必须重视国家文化安全》一文,喊出了“保卫国家文化安全”的口号。

过了七年,教育部才在一所大学里组建了国家文化安全研究所。我高高举起的这面旗帜,声音洪亮地喊出来的这个口号,在我国文化艺术界和思想界,以至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影响重大,深远。

此前,我还和我爱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赵遐秋一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领域里努力创新,写作出版了《鲁迅评传》《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论》《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现代话剧文学史》《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等等著作。

从这里延伸,我们曾经英勇地战斗在批判“文学台独”的战场上。1999年9月10日,在美国纽约,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等团体为我们俩到访举办了一个隆重的欢迎酒会和记者招待会。

第二天,美东地区《时报》《侨报》《星岛日报》“美东电视台”一起报道,我们公开指出,“台湾‘本土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文学作品中有严重的台独思潮,具有相当的危险性。’”这是大陆文学界人士第一次在世界舆论面前公开提出台湾文学界“有严重的台独思潮,具有相当的危险性”。

随后,世纪之交,我们两人署名“童伊”(谐音“统一”),在《文艺报》上发表八篇长篇专题文章,批判“文学台独”,在海峡两岸和世界华文文学界影响重大深远。

我们还写作并在海峡两岸出版了《“文学台独”批判》一书,参与主编并写作了也同时在两岸出版了《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一书。这两本书和一系列的文章,改写了两岸四地以往出版的著作里书写的“台湾现代文学”的历史。

在中国作家协会“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联络委员会”举办的《“文学台独”批判》书稿座谈会上,时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金炳华,在讲话中表彰我们说:

“发生在台湾岛上文学界的‘统’‘独’之争,引起了祖国大陆思想界、文化界的极大关注,一部分文学工作者也纷纷加入到斗争的行列中来,赵遐秋教授和曾庆瑞教授就是其中的两位。

他们正在文学岗位上从事着一项关系到中华民族统一大业十分重要的工作,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文学理论工作者饱满的爱国热忱、高度的政治责任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发生在台湾岛上文学界的‘统’‘独’之争,引起了祖国大陆思想界、文化界的极大关注,一部分文学工作者也纷纷加入到斗争的行列中来,赵遐秋教授和曾庆瑞教授就是其中的两位。他们正在文学岗位上从事着一项关系到中华民族统一大业十分重要的工作,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文学理论工作者饱满的爱国热忱、高度的政治责任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说话,写字,读书,行路

天长日久,我由这里慢慢悟出了人生的哲理,那就是,人活着。一定要追随崇高,践行崇高。知识和本事都不难习得,境界和情怀的养成却需要一生一世的功夫。这境界和情怀,要义是“真诚、善良、感恩、悲悯”。

做了教师以后,我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八字,就是:“说话,写字,读书,行路”。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其中,我把“行路”看成是修身养性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我尽可能在国内外旅行。光是退休后,我就去了南极、北极,还在尼罗河畔沙漠里43度高温下寻访古埃及文明,在国内还走过恩施大峡谷和梭布垭石林,踏上了新疆罗布泊荒漠,去年国庆小长假还到了世界第三极的西藏高原,今年6月去腾格里大沙漠酒泉发射中心见证“神12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等等。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在加拿大威斯勒海上钓鱼一杆下去,5分钟收获一条8.4磅大红鲷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2020年西藏行

践行我自己提出来的观点

践行我自己提出来的“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和“保卫国家文化安全”,我还做到了:对一切病态的文艺思潮和劣质的文化产品做不妥协的批判和斗争。《文艺报》2018年12月13日发表该报记者许莹写的《荧屏守望者——曾庆瑞》一文写道:“《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集》凝聚了他对中国电视剧60年来风云流变的思索,……他用整整40年的时间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电视人才。……面对电视艺术事业中存在的某些病态文艺思潮和劣质文化产品,他的笔杆子很硬,腰杆子很直,老当益壮,不减当年。荧屏守望者需要什么?——良知。”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近三十年,除了报纸上

曾庆瑞还在很多相关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文章

这是保存下来的一部分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几十年如一日,曾庆瑞勤于笔耕。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等等报纸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这是在原先没有保存整理的意识下留存下来的一部分报纸。丢失的报纸里,还有一些很重要的文章,比如“童伊”的两篇文章,又比如总结中国电视剧五十众年成曾就的文章,等等。

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研讨会

多少年来,我总有一个十分强烈的愿望:要为母校争光。在北大中文系,读本科和研究生的时候,我在《中国语文》、《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的文章至今还是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的文献资料。研究生中期综合考试时,王力、岑麒祥和袁家骅三位教授阅卷给了我满分和极高评价的评语。

走出北大后,我先后跋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和电视剧艺术理论和批评领域。我和我老伴儿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赵遐秋合出了文学研究论著——18卷集的《曾庆瑞赵遐秋文集》。前面说到了,又出版了25卷集的《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集》。我们夫妇还编选了文学图书11种42部,像5卷本《鲁迅著作索引五种》、《鲁迅佚文集》、5卷本《徐志摩全集》,等等。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1999年9月7日

在纽约美东地区华人作家欢迎夫妇二人到访的酒会上

我作为创系主任参与创办了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系列中电视剧艺术专业教育的完整体系,开启了电视剧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先河。不到6年的时间里,招收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随后,还作为合作导师接受了博士后研究人员和国内外的访问学者。我培养了25名硕士,26名博士。人称“曾门弟子”里,在大学教书的,现在已经有了10名教授,里边有一位已经评定为文科最高级别的二级教授,他们里边已经有7名博士生导师。

上个世纪90年代,我被评定列名国务院在册的“有特殊贡献专家”。在中国文联、广电部、北京市、学校获得很多荣誉和奖励。2006年我被评定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07年被学校授予“中国传媒大学特殊贡献教授”称号,这是我们学校的“终身成就奖”。2012年荣获中国作家协会出版集团当年全国五位中的一位“优秀作家奖”。还有“荧屏守望者”奖,2015年“北京大学毕业50年优秀研究生”称号,等等。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传媒大学的终身成就奖

迄今为止只有八个人获得

在电视剧艺术学领域里,我还被人称为这个学科理论体系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还可以汇报的是,我入选列名中国文联全国100名健在艺术家,摄制百集《艺术中国》人物传记纪录片计划,第一批摄制并播出了关于我的纪录片《荧屏守望者》。在中国文联的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作协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联络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里,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里,还有过一些社会兼职。

我公开说过:

如果真有来世,我还将选择教师作为我的终身职业。”我还公开说过:“倘若生存,而且清醒,我的生存方式就是写作。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我们夫妇和小女儿子墨,在伦敦参加一个国际研讨会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2007年我70岁生日家庭合照

目前,虽然已经84岁,但我身体不错,仍然精力充沛,我会笔耕不辍。不管做什么,我都会继续为我的启蒙母校——武汉一中争光。

今年,我已经步入85岁之年,习俗上,人们都认为是颐养天年之岁时了。不过,人生路上,我还不想就此刹车打住。我坦然自觉,身体不错,大脑健康,思维依旧灵敏迅捷,言谈还是清晰流畅,前不久去见证“神12载人飞船”发射盛典,同行的朋友还称赞我“健步如飞”,更重要的是依旧保持“参与”的冲动和写作的劲道,依然笔耕不辍,论说和创作都做,依然收获颇丰。

自然,我还特别注重传承。78岁那年结束我大学教师50年的生活之后,我依旧给我的学生,还有学生的学生,讲课,指点课题,指导论文,阅读论文并写出读后意见,给他们的书作序写跋。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与学生们合影

依旧,还参加了不少的北京、武汉、深圳、乌镇、济南、济宁、郑州、太原、成都、兰州等地的论坛、培训班、研讨会、评审会,到瑞典参加国际学术论坛发表演讲。

还做了江苏盐城台和陕西延安台的纪录片《铁军1941》,以及湖北一家影视公司的电影《漂洋过海来爱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你》的艺术总监。

就在今天,还以专家顾问的身份,给中国视协一个重大课题《中国电视金鹰奖评奖研究》的73万字稿本,写好了4万7千字的《读后》意见。

延安市第一中学历届校友

回到2018年10月20日那天在我们学校举行的“接力:《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集》向弟子赠书仪式”上来,这里要说到我老伴儿赵遐秋在大会上所做的题为《我们传承什么? 》的讲话了。

她说到,我给“接力”的学生“交棒”,交的是“一种担当精神,对历史的使命感,对人民对社会的责任感。而这种担当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文化传统里的精髄之一。”

她从孟子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说到了1915年的陈独秀、李大钊还有跟他们站在一起的胡适,说到了胡适在1916年写下的那首千古绝响的著名词章《沁园春·誓诗》里喊叫出来的“为大中华,造新文学,此㐀吾曹欲让谁?”

她还说到了,作为呼应,陈独秀随后在巜文学革命论》里写了,他“高张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他要拖着四十二生的强大威力的大炮 ,“为之前驱”,为胡适倡导的新文学运动开路。

她还说到,我们的老师,我的副博士研究生导师袁家骅先生 ,就是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里的弄潮儿。袁先生是创造社成员,留学牛津大学后在西南联大执教。先生秉承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了“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教导曾庆瑞,“做学问要有野心,要敢于超越前人,拿出来的东西要像一块块的大砖头!”

先生更是鼓励他的弟子曾庆瑞说,“我相信你,无论做什么,哪怕从零开始,你都不会落在别人的后头!”今天 ,曾庆瑞要交给弟子们的“棒”,弟子们要接的“棒”,就是家骅恩师传给他的那种熠熠闪光的担当精神。

离开母校武汉一中六十五年来,我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就是秉承这样的优秀传统,这样的担当精神做人做事的。

最后,值此我的启蒙母校武汉一中90年华诞之际,祝我们依然健在的授业老师健康长寿!祝福母校现任的各位师长们辛勤耕耘,百年树人,为我们的民族、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2021年4月20日初稿,9月25日改定,

武汉一中90年华诞之际,

于京东朝阳东风小镇家居。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自考学历提升报名_自学考试信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123kaoshi.com/zhibo/13808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