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自考网大全

金融业学历难学吗?

昨天晚上上网,看到一个数据,真把金融业学历我震惊到金融业学历金融业学历

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了909万人,创下了历史新高。

而在这909万人里,竟然有超过10%金融、财经类毕业生,等着进入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工作。

可是!这些金融机构每年新增的岗位有多少呢?

数据统计,2010到2019这9年间,金融三大行业新增了大约118万人,平均到每年就是13万的就业增量,就算考虑到有人退休带来额外10%的岗位新增,也不会超过15万个工作岗位。

金融业学历

图源:新财富

这意味着什么?

今年900万毕业生,有100万学金融类专业,毕业后要疯抢15万岗位!

这是一种什么体验?

我看了就一个感受——简直太TMD卷了!

对,就是那个形容人们付出更多努力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下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的词——内卷。

金融业学历

图源:网络

据我观察,这些年,在行业红利逐渐变少、人才却供大于求的大背景下,金融圈确实卷的越来越厉害了。

它变成了一个硕大的圈,而金融民工成为了在圈里奔跑的小白鼠。为了赚到钱,必须不停地绕圈跑,可越跑就越会进入一种“越奋斗,越悲惨,越痛苦”的痛苦局面。

这就是当今金融行业内卷的真实现状。

金融业学历

金融圈的内卷,并不是从入圈那天开始的,很多人从学历上就卷起来了。

前阵子逛豆瓣,我看到一个学生发帖。

自己两财一贸的本硕,笔试面试都通过了,能力也没什么问题,但是……最后被公司卡学历,说硕士学校不达标,给刷下来了。

金融业学历

图源:豆瓣

金融是对学历要求很苛刻的行业吗?

毫无疑问,是的。但也不是一开始就像现在这般疯狂。

十多年前我毕业时,本科毕业的金融学生,还有机会去个银行总部、券商、基金公司啥的。

可现在,本科学历基本直接就会被HR忽略了,就连硕士学历也只看清北复交和常青藤学校。……

从前不久热播的金融职场节目《闪闪发光的你》就可以看出来,金融圈学历内卷到底有多严重。

节目组中头部券商挑选的实习生候选人,几乎都是国内外顶尖名校学子,且几乎人人拥有硕士学历,在这种环境下,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伊木兰·沙塔尔都显得黯淡无光了。

金融业学历

图源:《闪闪发光的你》

为什么会这样?

一方面,金融行业自2015年后已经逐渐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增长速度放缓,人员趋近饱和,能提供的岗位十分有限。

另一方面,金融业的高薪和体面,不断刺激着每一个家长和学生的神经,也不断助推着财经院校分数线的上涨,为高校贡献了一批又一批的高分学子,为金融机构们输出一批又一批高学历员工。

可资源就这么多,蛋糕就这么点,再多优秀的人进入这个行业,也没法全都录用,大家能拼的还剩什么?只剩学历。

每一年高考,金融类基本都是所有专业里报考最热的专业。

金融业学历

图源:网络

每所高校,从C9到双非,只要开了商科、金融、经济,都是全校分数最高的专业,某些二本院校的金融专业甚至比一本线还高30多分。

千军万马考入金融类专业,为了毕业后不被卡学历,未来的“金融民工”们简直一刻不敢停歇。

大一大二疯狂学习理论基础,别人旷课你不敢。

为了提升竞争力,还得拼命考个第二学位,像金融+计算机,金融+法学双学位毕业生简直比比皆是。

除了上学,还得与时俱进,不学个python学个r都没法心安,更别提CPA、 CFA、FRM这些执业资格证书,从大学就得提前准备。

到了大三大四,还要开始模拟交易,参加商业大赛,学习构建量化交易模型,管家里要资金去市场试水……尽管基本上是输的一塌糊涂,也要提前体验市场的风险。

当然,如果你铁了心要进入金融圈的核心岗位,仅仅本科4年是不够的,你还得拼命考个名校研究生。

金融业学历

金融业学历

可放眼望去,全国金融类名校就那么几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最后上岸的人能有多少?

3%不到。

一年考不上,那就二战甚至三战四战,单枪匹马起早贪黑复习考试直到考上为止。

这竞争已经够卷了,可偏偏还有人勾心斗角玩心机,让竞争环境更加惨烈。

有人为了科研加分花钱买毕业论文,但又被宿舍其他需要保研的同学举报。

有人因为自己学习昼夜颠倒,不管不顾宿舍同寝的作息时间。

还有人拿到往届试题后装作没拿到,不肯与别人分享。

所有这些骚操作是为了什么?无非是保研名额,就业机会这些明晃晃的利益。

而这些竞争真的有必要存在吗?

根本没有必要,它并不能增长任何人的收益,只会加剧彼此之间的互相倾轧。

金融业学历

在学历内卷上赢了,目的无非是想找个好工作。

可找到好工作,不仅仅需要学历这一张门票,还要有个好实习。

之前有一张国内顶级投行的实习生招募贴在网络疯传,让大家关注的不是投行高薪,而是超高的时长要求。

金融业学历

17小时工作制,一周七天到……而这,只是一份金融圈的实习。

可就算你愿意付出时间,投行也不一定愿意要你。

因为他们HR的邮箱里早就已经收到成百上千份优秀的简历,而且这些简历上的实习都不止一份。

LinkedIn曾发布一份数据:从业者进入投行之前的实习工作平均为1.56份。

另一份数据调查显示,没有实习经历的同学简历通过率仅3.72%,而有两份实习经历的同学简历通过率也只有27.12%。

所以,这就造成什么现象?

金融学生疯狂刷实习,一份不够,就来一打。

给你看一个典型内卷环境下学生的求职简历。

金融业学历

图源:微博

从大三到研二,从寒假到暑假,在实习的路上从不停歇。

我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大一大二还是比较懵懂的,基本就是上课,打球,谈恋爱……

直到大三大四才开始实习,我的一些同学也有研究生开始实习的。

但现在和师弟师妹们聊天得知,他们已经从大二、甚至大一就开始实习了。

而且很多金融机构的实习基本是零薪酬,还要自己负担住宿费餐费。

这已经够好了,还有更多人,为了得到一份拿得出手的实习,甚至宁愿去做项目组的小黑工、或者付费实习,花几万块买个实习经历。

虽然是无薪,但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抓住一丝看得见offer的希望,实习生们也宁愿承担与正职相当的工作强度和压力。

做不完的底稿,截不完的裁判文书,找不完的数据,tie不平的数,搞不定的客户……

小黑工,从来就没有什么休息,也从来都不奢求有。

但即便如此,也没人敢放手,因为你一旦放手,立马就会有新人抢占你的位置。

实习这么多又这么辛苦,找工作能容易一点么?

能,但也仅仅容易一丢丢。

现在,一个金融职位一发布,立马就能收到成千上百份应聘简历。

100万毕业生,抢15万个岗位,基本相当于7个人抢1个岗位,竞争可想而知。

HR在谁也不认识的情况下,招人的条件只能越来越高,越来越苛刻。

金融业学历

图源:《平凡的荣耀》

除了严格卡学历和实习外,你的外貌、身高、性别、家庭背景……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决定生死的一分。

就算经过千军万马的筛选, 你通过了高学历、高技能、优秀实习经历的考验,最后拿到了offer。

入职后,你干的也不过是一份普通的助理工作。

工资多少?3500。

什么?不想干?你可以随时走人,反正后面还有一堆人排队等着进。

这就是金融圈的求职内卷。为了获得一个职位,金融民工永不眠。

金融业学历

进入金融圈正式开始工作后,内卷也从学校转到了职场,你要做好心理准备。

《中国金融人士健康白皮书》曾经记录过金融人的工作时间:

49.7%的金融行业人员每周工作时间为46到55个小时金融业学历

39.2%的金融行业人员每周工作时间为55到65个小时;

11.1%的金融行业人员每周工作超过65个小时。

难道金融圈的工作,都是难度极高、非得需要从业者工作这么长时间才能解决的吗?

并不是。

那为什么要这么久?

因为现在在金融圈,大多数人都不是在和自己比效率,而是在和别人比敬业。

金融业学历

图源:网络

比如说,当你下班时间随便走进一家金融机构,就会发现,很多人都在不停地

忙碌,没一个人敢走。

如果有人时间一到就下班,那么等待他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下个公司见。

不仅工作时间卷,就连开个早会也能卷。

一个比一个发言长,一个比一个汇报字数多,鸡毛蒜皮的事拆开说,别人的工作都能汇报进去,很多人还要争抢着做不属于自己范畴内的工作。

其实这种内卷式的竞争,很多都是没有必要的。

我有个朋友,就经常跟我提起这种无意义感。

有时展业拜访客户或电话沟通太累了,他就会向自己发出灵魂拷问:

“我打这通电话和进行这次拜访,能够为客户提供价值吗?不能!

如果获得这笔业务,我能够为客户提供不一样的产品或更好的服务吗?不能!

如果我不为客户提供产品或是服务,客户的融资处境会变得更差吗?不会!

如果我不去开展这笔业务,其他金融同行是不是活得更好?是的!”

所以“我”就要不停的打电话,不停地让自己忙碌起来。

金融业学历

图源:《超脱》

虽然他主观上希望通过努力,获取回报为社会做出贡献,但他的行为,并没有为社会带来价值增量,反而增加了同行获得业务的压力与难度,从而使职场环境变得更糟糕。

同样的内卷也延伸到了公司外,为了提高业绩,年轻人争相认识大佬,拼命维护客户关系,一周恨不得约上五天酒局。

朋友,恋人,家庭,孩子,一切都只能往后排,越排越落后。

可同时,长期超负荷工作,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也带来了透支健康的恶果。

金融业学历

图源:网络

不知从何时开始,金融圈和“高危” 两个字挂上了钩,金融人猝死的新闻一次又一次刷爆了屏。

某投行员工在加班中累倒,不幸去世,年仅33岁。

某基金经理因突发心脏病在北京逝世,被送到医院前,他还在办公一线。

某证券投行部总经理因病去世,年仅35岁。

……

很多人唏嘘,金融行业变了,民工们太内卷了,宁愿拿命换钱,都不肯让自己歇一歇?

道理谁不懂?谁不知道早点休息,按时吃饭,不熬夜的重要性?

可现实的无奈就是,做到很难。

在金融圈内卷的环境下,你早已经不是自己,你变成了被压力,被业绩,被领导推着走的工具。

金融业学历

你以为只有金融民工在内卷吗?

错了,不只个体在内卷,金融机构也在卷。

谁让金融行业蛋糕就这么大,机构却这么多,为了生存,大家只能陷入越来越无序的竞争。

比如今年上半年,某龙头券商就以1万元超低承销费中标某债券项目。

报出这样“地板价”的龙头券商,可能根本没打算通过这个项目赚钱,承销费率都无法覆盖投行承销成本。

那他为啥要这么做?还不是因为竞争压力大,必须跑马圈地,赔本抢生意。

如果情况如果蔓延开来,项目的抢夺只会越来越激烈,最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就是券商机构“内卷化”的体现。

金融业学历

图源:《小舍得》

再说一点,现在很多金融机构在争夺业务的过程中,把大量时间精力都耗费在市场营销与客户关系等方面,可这些活动本身是不能为客户或社会带来任何价值的。

喝酒、拜访、陪聊、陪K歌,进行心理按摩,这些都属于行业常见的营销操作了。

但你能提供的,我也能提供,而且要提供更高档次的。

我和银行的朋友吃饭,最怕提起喝酒,因为银行的很多朋友早就在每天的实践过程中,练出了惊人的酒量。

最近去一家大行拜访,银行的朋友就提起,八项规定出来之前,每天晚上喝三场酒局属于常态,现在少点了,但是胃早就喝坏了……

除了业务内卷,在人才竞争上也内卷。

为了争夺优秀人才,之前中金、中信纷纷给员工涨薪,应届生涨薪到了3.8万,而为了对标中金中信,中信建投也跟着涨……

但谁也没想到,涨薪潮还不到一个月,又出现了大反转——中信涨薪竟然被举报了……不仅这轮涨薪取消,连之前发的钱也要退回去。

网友细扒之后才发现,这波闹剧貌似是因为头部券商内部“卷”起来了。

金融业学历

图源:网络

金融机构想卷么? 并不想。

可没人能劝得了别人一起停下。

这种囚徒困境下,为了不被落下,每家机构就只能拼命抢拼命赶。

这也导致了两种结果:

第一,员工个人压力加剧,愈发加剧个人内卷。

第二,机构效益越来越低,最终还会传导到基层民工层面,这样下去,民工们虽然比以前更忙,但收入没变甚至更低了,最终加强了金融民工的内卷。

金融业学历

金融圈为什么这么卷?

说到底,还不是因为被推上了神坛,08年宽松的货币政策,缺乏监管的保险理财、牛市泡沫给券商资管打上了聚光灯,吸引了大批人入场。

可13年后利差开始收窄,监管趋严逐渐去杠杆,再加上互联网的冲击,金融业开始走下坡路,但此时仍有大批高材生追涨杀跌进来。

金融业学历

图源:网络

供大于求的市场,只会导致一个结果:一个立志从事金融的年轻人,从18岁高考起,就要一路卷到大学、卷到实习、卷到职场。

这样的内卷有成就感和价值感么?

并没有。

可为什么大多数人明知这么卷,却仍然不想离开。

原因无它,就两个:

第一,不想在金融圈内卷,可出去之后又能去哪里呢?哪个行业不卷呢?

第二,干了这么多年金融,早就卷习惯了,更何况薪资比别的行业高,卷的补偿也更高点。

于是,不舍得离开,不甘心失去。

所有人只能继续卷,越卷越累,越累越卷。

眼看着这个行业卷成了一个圈,却深陷其中,无能为力。

是啊,你还能让这些已经被卷成卷心菜的金融民工咋办呢?

据我观察,现在他们的中的大多数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这一整套内卷体系,直接复制到娃身上,它还有个专业名词叫做——

鸡娃。

可问题是,现在娃也不让鸡了……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自考学历提升报名_自学考试信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123kaoshi.com/zikao/14609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